《高效能阅读》感悟(一)
写在前面的话:
《四点起床》一书中提到闹钟是破坏脑子的毒瘤,我们只需了解大脑的休息与工作的循环结构,就可以做到早起。虽然我不能完全认同这句话,但是觉得心里有意念了,比方说我还会设置闹钟(主要是给孩子上学用的),昨天晚上想着今天自己能不能赶在闹钟前20分钟起床,结果真的很神奇,早上特意看了一下时间真的是刚好提前20分钟(虽然起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要上卫生间),但是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又让闺女体验了一次第一个到幼儿园的感受。(让人特别惊喜的事情是读书真的在影响着我的生活)
好了,现在开始进入今天要谈的《高效能阅读》这本书的内容。
作者原尻淳一
这本书读了三章,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因为书中提到的观点与自己的工作有一点点关系,所以特别有感触(这次和上次分享的结构有点不同哈)
现在读书已经养成了看目录、看前言的习惯,这本书用七章来介绍读书的89种技巧,每章都是递进的关系。作者在前言里对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概况,解释了主要的观点及主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一到第三章主要是“读书初级篇”,解释了“如何养成读书体质”、“沉迷于读书的窍门”、“如何创造读书的环境”,适合拿起书就犯困、看不进去书的初读者,虽然自己已经不是这样的阶段,但是可以帮助到有些人。
首先,不管是学生党还是已经上班的人,有时候上课或者听报告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听课很痛苦,一听就想睡觉?如果真的有以上感觉,那是因为从根本原因上讲“内在动机”的有无。有内在动机的学生,会主动琢磨怎样活用“课堂”,并积极参与其中。反之,没有内在动机的学生觉得听课很无聊很痛苦,所以会心安理得地在课堂上睡大觉。他们上学的目的很乏味,仅仅是为了“拿学分”、或者是给父母一个交代,因此会陷入知识未能成为自身的事的恶性循环,度过毫无意义的大学生活。这一点自己特别有感触,是因为我就在大学上班,虽然没有在讲台上讲过课,但是学生的各类情况还是非常了解的(因为我就是管学生事务的,工作之一就是督促学生来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以上观点就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学生感觉到上课没有意思、很无聊的原因,因为从内在动机上来讲,上学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家长的要求。给自己工作的启示是,以后如果遇到不按时到课的学生,试着从内在动机上寻找原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动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关于“2D学习”与“3D学习”的理解。“2D学习”都是基于教科书进行的,其基本形式均为记忆平面纸媒上所写的内容,考试是为了确认学生是否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也就是“确认投入的精度”。对于不敢兴趣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很困难。而“3D学习”是指帮助学生尽快培养出兴趣和好奇心的萌芽,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来自真实的现场,并非源自“2D学习”的兴趣。运用“3D学习”的方法,就能从漫无目的的痛苦投入中解脱出来,这样就会消除厌读的心理。这也就解释了自己看工具书(例如时间管理、高效阅读等)没有一点枯燥的原因,因为自己喜欢呀,并且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就是专业类的书籍看不进去(例如管理信息系统),一是自己不感兴趣,二是里面的概念实在是理解不了,因为没有实际操作。
最后,是书中提到的读书会、给爱书排名及读书环境的打造对自己的启示。
读书会的主办一般是按照系列主题进行,例如一个系列一般分为四期内容,每期一个主题,固定时间的话每个月进行,这个可以设置到自己的下年度工作计划中(因为学生活动本身就是需要读书会的学习);
作者提到给爱书排名促使我想做两件事情:一是给自己2018年读过的书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写一份推荐理由;二是对自己制定2019年的读书主题,涉及哪些方面的,自己目前想到的是时间管理类(精读、有输出);人物传记(了解);项目管理(了解);英语方面(精读),2018年最后的一个月的时间自己不断的完善。
在阅读环境制造这方面,作者提到打造家庭图书馆。目前自己已经把客厅的餐桌当成书桌了,晚上闺女陪在自己的旁边,她画画我看书,挺享受这种感觉的。给老公也说了,以后换了大房子(希望只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一定要给我和闺女单独弄间书房,我们可以一起看书,以后陪闺女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哈)
觉得前三章也给自己提供了一点点的思路,重要的是践行最后一点自己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