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对于创业这个词汇的理解都过于狭隘和片面,认为创业可能就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是从一开始建立起的团队,通过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结合,生产出一个产品,叫做创业的过程。
其实创业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空白。一个成熟的企业也是可以进行创业的,不管你的企业是高速发展还是日落西山的,企业内部的创业也是需要有的,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企业资源,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引进更多高端的技术才可以让产品更迭不朽。创业的形式是不固定的,可以是企业外部的创业,又或者是企业内部的创业,两者都是不冲突的。
相对于其它独立的外部创业方式,内部创业模式在创业初期具有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内部提供的创业环境比较宽松,创业者即使失败,也不会承担太多的责任。首先,内部创业机制的建立,不仅满足了优秀人才的创业欲望甚至成就感,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激发内部活力,改善内部分配机制,扩大经营范围,节约成本,这无疑是一种员工与企业双赢的模式。
变化需要机遇,而机遇不会永远存在,因此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动荡不定情况下的迅速行动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试想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如何做到快速行动,只能不断试探,小步快走。试错是创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不同,试错不会让你找到正确的道路,但是可以知道哪条路不管用。最近几年总结出了快速迭代,迭代是快速反馈和改进,摸索前进。企业家们会想方设法往前走。虽然不能保证创业成功,但是可以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和成本,这是一种理性和进步。尝试错误和反复失败也让学习成为企业家们的一种要求。
企业家的难处,在于其逻辑的明确性,即其不适合的缘由。缘际会,实质上是个机率问题。这意味着可能性非常低。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低概率的必然事件。肯定有人能创业成功,至于是谁,逻辑上受概率的制约。“理解企业”是小逻辑的一部分。你们懂了,但缘分不合,是小逻辑对大逻辑不对。你们不懂,但缘分合了,是小逻辑不对,是大逻辑错了,也许还有胜算。因此,我们将创建一种机制,使其能够接受小概率。怎样才能抓住小的可能性,规模和社会化。编织一个网子。规模意味着增加选择的数量,而社会化意味着减少选择的成本。合二为一,就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创业机制。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浅层次问题。电子商务淘汰了线下零售,并非因为竞争。智能机淘汰功能性机器,并非出于竞争。这是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效率的起源,一靠规模,二靠科技。简单地说,以最好的技术为基础,发展最大的规模。要达到这些结果,必须先有一个 U型的发展轨迹。输入成本越来越高,然后挺过了拐点。因此,一个真正的弘大工程,根本不用做任何调查研究。唯一能进行价值判断的是“有效性”。奥运口号,“更高、更快、更远”,以及数学逻辑,都充分展示了其有效性。不存在第二种答案。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