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北京知古今(七)
接上回
圜丘坛位于天坛中轴线的最南端。
圜丘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圜同圆,圆为天;丘是土台的意思;圜丘即圆形土台,又称祭天台、拜天台。
圜丘共有三层台面,艾叶青石铺面,四周是汉白玉围栏,各层东西南北面均有台阶,且都为九级,望柱柱头雕刻盘龙,出水雕刻螭首。
最上层台面中心是一块圆石叫“天心石”,被视为天的中心,与天最接近的地方,站在天心石上讲话,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如同对着麦克风讲话,声音仿佛从天而降。旺季来此观光的游客,排队你争我抢地站在天心石上喊话拍照。不过,大家的脚并不是贴在天心石上,而是天心石上凸起的覆盖石,以免天心石受到磨损。
环绕天心石共有9重石板,每重以9的倍数向外扩延,第一重为9块,第二重为18块,第三重为36块,以此类推,至第九重的81块,合计有405块,恰为9的45倍。
中层和下层台面的石板也是按此规律延续铺设,中层从第十重至第十八重,下层从第十九重至第二十七重。
三层台面共计用石板3402块,是9的378倍。
圜丘的栏板和望柱也是9的倍数。上层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三层合计360块,每层和合计数都是9的倍数。
圜丘上层坛面的直径是9丈,中层是15丈,下层是21丈,合计是45丈,既是9的倍数,又表示九五之尊。
望灯杆位于圜丘的西南角,是插坐在高大的石头台上的,用三根巨大木戗(qiàng)杆支撑,杆长是9丈9尺9寸,象征天高九重,用来悬挂望灯。望灯杆是金丝楠木的,外面涂上蓝漆,镀金铜顶。悬挂的望灯(大灯笼)2米多高,里面燃烧的蜡烛叫“蟠龙通宵宝烛”,高达1米多,直径0.3米,可燃烧12小时,不流油,不用剪烛花”,是“宫蜡”珍品。
现在望灯杆只有一座,以前曾有3座,袁世凯复辟祭天时拆掉两座,其石头底座还在。据说,袁世凯希望通过天坛的祭天仪式唤起国人的拥戴,要做独一无二的皇帝,所以留一去二。
圜丘祭祀用的灯还有很多,现在都制成仿制品,悬挂在圜丘坛各处。
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为阳,祭天的场所为阳,9又是最大的奇数,为至阳之数。所以祭天之所用尽了9。
为设计师点赞,了不起的工匠!
嘉靖年间的圜丘只供奉皇天上帝和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坛面比较狭窄。到了乾隆年间,要供奉皇天上帝、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六个牌位,行礼时,祭祀人员频繁升坛、降坛,进退不便,坛面紧张,乾隆皇帝下令大规模改扩建圜丘坛,改建后的圜丘坛即是如今的形制。
圜丘坛共有东南西北四座门: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昭亨门就是今天的天坛南门,也是圜丘坛的正门,皇帝祭天时,从此门的左门入,左门出。北面的成贞门连接着圜丘坛和祈谷坛,使两座坛有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感觉。
圜丘有内外两重坛墙,内圆外方,两重坛墙的东南西北方各建有3座棂星门,圜丘共有24座棂星门。原名叫“灵星门”,灵星是天上的天田星,祭天先祭灵星。后人以其门形似窗棂,便改其为棂星门。
门与门之间由低矮的红墙相连。
南北向中间的棂星门在所有的门中最宽,是运送皇天上帝的神版走的门,东侧的棂星门是皇帝出入祭坛的门,较西侧的门宽些,西侧是陪祀的王公大臣出入的门,最窄。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的东南角,专门用来焚烧皇天上帝的供品。怎么才能让居住在空中的皇天上帝收到礼品且不被拒收呢?聪明的古人的做法是:将玉帛、牺牲供品置于积柴之上焚烧,那些供品便化作袅袅炊烟向天空而去。
祭天的第一个仪程就是举办燔柴礼,即“燔柴迎帝神”,将燔柴炉用松柏木柴点燃,将预先宰好的一头犊牛送到燔柴炉上焚烧,阵阵香气直冲云霄,人们企盼皇天上帝的到来,取得信息的沟通。
燎炉在燔柴炉的东北方,斜向设有8个镂空的燎炉,用来焚烧祭祀配位的供品,即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至道光帝清前8位皇帝的供品。咸丰帝规定,自其以后不再举行死后升入太庙的大礼,君主配天止于此。
在圜丘外坛墙东西棂星门内,还有4个炉子,用来焚烧祭祀从位即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周天星宿、金木水火土的供品。
祭天大典的最后一项是举行“燔柴望燎礼”,皇帝站在燔柴炉西侧的望燎位行注视礼,祷告愿望成真。文武百官立于拜石处,面向东方。执事人员将祝文、供品、帛等投入炉内焚烧,场面热烈壮观。据说,整个大典燔柴炉要燃烧2000多斤木柴,每个燎炉燃烧1000斤木柴。
瘘坎:在燔柴炉东侧的地面上,有一个圆形绿色琉璃池,就是瘘坎。用来埋祭祀牺牲毛血的,以妥善处理燔柴炉中牺牲的剩余灰烬,给上天的牺牲,是不能随便丢弃的,需要掩埋在洁净的场所。
皇穹宇又叫“回音壁”,和上篇的皇乾殿一样,用来存放祭天神版的,又叫天库,也是一座院落,正面是三座琉璃拱券门,门上是一些彩画。
皇穹宇正殿坐北朝南,汉白玉石基、护栏,正面丹陛石上刻着“二龙戏珠”图案。
东配殿供奉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等神位。西配殿供奉月亮、风、云、雷、雨等从祀神位。
皇穹宇的围墙有回音现象,回音效果最好的地点是东西配殿后,二人站在东西配殿后,相隔60多米,彼此可清晰听到对方的声音。
皇穹宇正殿前甬路从北向南数的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 只能听见一声回音; 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
皇穹宇从南向北数的第三块石头名为“对话石”,站在此处,可以听到东西配殿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声音。
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这些奇特的声学现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圜丘坛具服台:位于天坛南门至圜丘的道路东侧,面积约300平方米,方形砖台,坐东朝西,地面无一物,现在用铁栅栏围挡,不对外开放。
三库:位于圜丘坛的东北部,用来储存祭祀的乐器、舞具、祭器等,有仓库的性质。三库院门坐北朝南,院内的三间大库却是坐东朝西,由北向南依次为:乐器库、棕荐库、祭器库。其中的棕荐库是存放幄帐、拜垫、褥、绒毡等,面积在三库中最大。
三库的东面就是圜丘坛宰牲亭,它的北墙与三库、神厨的北墙取齐,南墙稍向北移,地位不如三库与神厨受尊崇,必定是宰杀牺牲之所。殿前东侧有一六角井亭。
圜丘坛神厨又称南神厨,与祈谷坛的北神厨功能一样,布局也大致一样。正殿是神库殿,陈设祭祀用各种供品和举行阅笾豆仪式。坐东朝西的配殿是神厨殿,制作祭祀供品的场所,殿的东西向都是明窗,采光好。神厨殿的西南角有一座六角井亭。
神厨还用于举行视牲礼仪,祭祀前一天,将牺牲陈设在神厨内,承祭亲王或大臣依次审视。
走牲棚:南神厨和南宰牲亭的供品需要运送到圜丘,为了避免恶劣天气对供品的影响,在运送通道上临时搭建帐篷,此通道便被形象地称为“走牲棚”。
圜丘外坛东棂星门外,向东的一条城砖路,就是昔日的走牲棚,路两旁有搭棚的插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