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君式”课堂
——读王君老师《社戏》课堂实录有感
我已有两年没有认真研读王君老师的课例了。四年前我买了她的《听王君讲经典名篇》认真的研读过,模仿着教学过,真心的崇拜过,后来肖培东老师、徐杰老师分走了我对她的部分崇拜,再加上自以为学了点皮毛,我对王君老师的课堂研读的更少了。2020年的我读了王君老师2015年的课例,更加发现我的鄙薄无知,更加佩服王君老师的了不起。
一、了不起的“断舍离”
《社戏》是教材中经典篇目,每次教学《社戏》总嫌课时不够,回忆的事,平桥村的人物,表达的主旨等,教学中太多的条条框框。黄厚江说:“经典常读常新。”,可我们在教学时只停留在教参的解读,没有自己的见解,教学更没有创意设计。王君老师居然只聚焦双喜这一人物,抛掉关于社戏的一切。双喜这一人物的确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具体描写真的不多,一节课专门品读双喜,这能行吗?立足文本,钻透文本的王君老师可以。双喜信息的模糊居然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点,迅速聚焦语言,深入他的语言充分感受双喜立体的形象。
二、了不起的“小支架”
王君老师把本节课定位成“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让鲁迅先生来教学生写作,王君老师就是鲁迅和学生之间的支架。她引导学生复习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然后聚焦语言,对于语言描写我们通常一言以蔽之,但是在王君老师的解读下,语言描写居然可以明写、暗写、曲写,可以群言、独言、对言,这些小技巧变幻成学生写作中的小支架。王君老师在琢磨语言的妙处时,并没有程式化,她亲自示范,站到文本深处,挖掘语言的含义,让打通了教法与活法。在王君老师的两处示范下,学生更多角度的琢磨语言的妙处,真正感受到双喜这个“小大人”的形象。
三、了不起的“多角度”
对于语言品读,很多时候模式化,手法、内容、情感,学生们在没怎么读懂文本时就能回答。王君老师通过示范,让学生关注标点,关注句式,关注语境,通过诵读,读出了潜台词里的奥妙。比如在揣摩“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时关注了两个问号,读出惊喜,关注了短句“大船?”读出了强调,读出来双喜抓住不能看戏的关键;又关注了语境前后的联系,发现小伙伴们面对不能看社戏时的“叹息而且表同情”与双喜的“大悟似的提议”,通过对比进一步感受双喜的过人之处。揣摩语言可谓是“常读常新”。
四、了不起的“巧追问”
王君老师的课堂处处充满惊喜,当你以为此处解读到此为止时,她的一个追问总是把你拉进文本的更深处。在品读““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学生感受到双喜的勇于担当。原本以为品读到此即可,王君老师追问“大人迟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什么问题?”追问“双喜提出的三点‘打包票’的理由,顺序可以互换吗?”深层次的理解双喜的“小大人”在探讨偷豆的语言时,王君老师又追问“双喜预测阿发母亲和八一公公的反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阿发娘的“哭骂”和六一公公的“骂”,进一步的感受阿发的细心。王君老师的巧追问其实贯穿于她的每一堂课,这得益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
五、了不起的“神总结”
王君老师的课堂版块“起承转合”,每一板块的都会结束都会“神总结”,比如对比小伙伴们与双喜时她说:“‘叹息和同情’仅仅只是情绪上的支持,但问题还是问题,问题还在那儿,沉溺于问题,被问题所困,是我们一般人的常态,只有那些了不起的人,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挣脱情绪的束缚,而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真正打通了教法与活法,比如总结“亲近语言”的方法时一首“人物语言赏析歌”应运而生,最后一首“赞双喜”可谓“卒章显志”,总结了双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