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黄山谷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一个人面对书库这样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如果不去利用享受,就太可惜了;另外一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读书,就会自然语言有味,面上有光,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语堂认为: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简直就等于是幽囚在周围的环境里边,一生完全落在日常生活工作圈子的圈禁中。他只有和少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只能看见眼前的景物,没有逃出这所牢狱的法子。
但在他拿起一本书时,他已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如若所拿的又是一部好书,则他便已得到了和一位最善谈者接触的机会。这位善谈者引领他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或向他倾吐胸中的不平,或和他讨论一个他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
一本古书使读者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意中人。----一个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小时的工夫撇开一切世俗烦扰,而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极羡慕的。
可惜,林语堂所描述的读书境界,好多人无从体会,更领悟不到。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读书最好是没有功利心的读书,是建立在自己喜好兴趣上面的读书。因为像古代为了科举模式的寒窗苦读,虽然就像拉磨的驴子一样,前面悬挂了一个诱人的前景,可以在这个诱人前景下奋发前进。但是这样的前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带有功利性,带有胜负心。所谓成则王侯败则寇,所有的结果就看十年寒窗苦读之后能否中举这个结果,一旦成名则天下知,然后好像本来就应该是文曲星下凡,再看原来的种种行为好像都不一样了;而即使是饱读诗书之士,如果身上没有功名,也难免被排除在仕途和清名之外。
这样的条件下的读书,可以像苏秦那样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苦读,却丝毫不会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你必须像科班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规定的书目,还要根据往年规定的考试格式练习各种考试习题,还要猜测今年的考试类型和题目,哪里还能有心情和兴趣去研究书里的乐趣?
有个比喻,记不清是哪位大家说的:真正的读书应该像男人选择妻子和情人一样,没有理由,就是看到以后,从第一眼的感觉开始就是喜欢,也就是一见钟情。
我认为,读书人选择自己真正喜欢读的书就应该是这种感觉:是那种心灵的感觉到了,说不出来,就是那种触电的感觉,仿佛心里说不出来的话语一下子让人说透了,通透了,豁然开朗,虽然千里之外、千年之上,但是一见如故。
读书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去读。
古代人学富五车就算是饱读诗书之士了,因为古代的印刷条件局限,所以作为一般人能够接触到书就算不错了。左思的一篇《三都赋》,能够引起洛阳纸贵。现代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信息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出版的书读完。在有限的人生里,必须定位选择自己需要的那一个方向,那一部分知识。
如果没有定位,如闲庭信步一样散漫读书,见到什么是什么,必然不能把自己的某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注定看似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
有的书意思悠长,耐人不断寻味。
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钱先生用两年时间写作的唯一一部小说作品,取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记得是看陈道明、葛优、英达、李媛媛版的电视连续剧,让人一下子把《围城》给印到脑子里。当时好像找书又看了一遍,回味其中无穷的生活哲理和人情世故。
等到现在,随便翻阅了一遍《围城》,读出了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味道。是的,以二十多岁刚刚参加工作的经历去读《围城》,可能觉得对方鸿渐不以为然,认为冲破围城是很简单的事情。等到进入中青年时期,才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围城,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大多时候人们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就像汪洋中的一叶浮萍,原本可以在水上自由飘浮,不知哪里来的一阵风、一阵水流,或者什么其它完全偶然的因素,就把这叶浮萍给推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所以,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而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去读,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读书如果能够享受到乐趣,那么随时随地可以读书。
有的人抱怨没有读书的环境,所以不去读书。曾国藩曾经给要求来到北京才能读书的弟弟去信,“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励,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场,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我现在喜欢读一些英文原版书籍。陈寅恪说,在中国已经无书可读,所以要到欧美去读书。实在是由于陈先生作为教授里的教授,家学渊源,记忆力有特别好,把二十四史、诸子典籍,能够找到的书都已经读遍。作为一般俗人,绝对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当我在心绪不宁的时候,心烦意乱之时,抱起一本英文原版书籍,譬如现在读的《NUDGE》和《fast and slow》,随着专注于流淌的英文,自己的心绪不知不觉便宁静下来。
读书有方法,苏东坡的八面围攻读书法可以借鉴。就是要对于一个问题,一段历史,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彻底把这个问题搞透。一家之言,一家之见,不足成为定论,要经过比较和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视野。
读书没有时间吗?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读书法,时间不是很宽裕吗?把点滴的时间,利用起来,积累起来,就是一段很富裕的时间。
最近,因为工作忙碌,有些心浮气躁。但是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当自己泡上一杯茶,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静静地读一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灵才得到了放松。可以整个上午半天时间蜷在沙发里,在一本书带来的世界里神游。等到合上书卷,心浮气躁的我,一下子心平气和起来。
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读书也让生命得到了心灵和精神的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