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想象一下,当你经过一夜的酣睡,在和暖的阳光中醒来,看到孩子微笑着仰着小脸,甜甜的叫你:“妈妈”然后张开双臂拥抱你,而这时老公早早的把早饭都准备好了,你只需要坐下来享受爱心早餐的美味。吃完早餐开车去上班,一路绿灯抵达公司。。。。。这时你的感觉怎样?你会以怎样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工作?那你的工作效率又会是怎样呢?
再想象一下,某一晚夜已经很深了,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很焦躁,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半梦半醒间,被早上的闹铃吵醒了,你努力睁开惺忪的眼睛,发现孩子上学也快迟到了,老公还在酣睡,你拖着沉重的身体,去叫孩子,孩子还哼哼唧唧的不想起,你蓬头垢面的去准备早餐,一边做一边打着哈欠,中间还去叫孩子和老公好几次,早饭端上桌,孩子还没刷牙、洗脸,你大声催促:“快点!快点!要迟到了!”孩子慢吞吞的动作又引来你声音抬高八度:“快点!磨磨蹭蹭的!”好不容易忙完出门,开车去公司,前方路上可能发生了车祸,一直堵车,车一点点往前挪,你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逼近上班打卡时间。。。。。。终于到了公司,打卡时还是过了5分钟,这时你的感觉怎样?那你会以怎样的状态投入一天的工作?而工作效率又会怎样呢?
相信当我在描述这两个场景时,你已经有了相应的感受,是的,当我们感觉好时,会觉得一切都顺遂心意,做起事来也十分高效,相反,当我们感觉糟糕时,会认为一切都跟我们对着干,我们的动物脑一直处于打开的状态,主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理智、耐心和智慧被抛在一边,这时当我们在处事时还能从容的处理人际关系、灵活的处理各种问题吗?答案是不能。所以正面管教中有句话:“感觉好才能做得好”我们大人是这样,孩子也是一样。
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自己感觉好起呢?
有的人可能会听音乐,看电影,也有的人会看书、购物、做运动,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让自己感觉好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自己感觉好起呢?有的人可能会听音乐,看电影,也有的人会看书、购物、做运动,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方法。
孩子因为前额叶皮质在25岁才能发育成熟,所以更多时候是动物脑在发挥作用,而他们还不具备那么多能让自己情绪平和的技能和方法,作为父母,如何让一个行为不当或者陷入负面情绪的孩子感觉好起来呢?
一、有效地鼓励孩子。
在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德雷克斯强调鼓励,并且认为这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他说过很多次:“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接收了这一前提,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当失望感被消除的时候,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我的大女儿瑜妞今年9月刚刚步入小学一年级,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幼儿园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你会发现在这个阶段她会带给你很多新的挑战,只有有效的鼓励才能鼓起他们不断前进的勇气!
如何鼓励才是有效的呢?
一起来看看这些基础的表达方式:
1、描述性鼓励: “我注意到…”
如:“我看到你的背挺得很直,坐姿很端正。”“我发现你今天一回家就把作业完成了!”等等。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鼓励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感谢性鼓励:尊重的、欣赏的、发自内心的感谢,“我非常感谢……”“谢谢你……”
如“非常感谢你今天帮我擦桌子!”“谢谢你帮妈妈端饭!”
3、授权性鼓励:“我相信你……”或者“我信任你”。
如:“只要你像今天一样多练习,我相信你会画的越来越好的!”
4、你觉得呢?引发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二、积极暂停。
积极暂停可以帮助大人和孩子都感觉更好,例如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积极暂停可以帮助大人和孩子都感觉更好,例如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能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暂停”区——冷静角,并且自己起个名:如“公主屋”等等。对于发脾气的孩子来说,冷静角就是一个有助于他们心情好转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
在《杰瑞的冷静太空》这本绘本里,就讲述了小男孩杰瑞因为摔了一跤,打碎了为爸爸生日做的陶碗,回到家后大发脾气。在妈妈的引导下,他建立了自己的“冷静太空”,学会了控制自己发脾气的方法。冷静角还可以简单到只是你们最喜欢的一把椅子,让孩子可以坐在你的腿上听你唱一首让人平静的歌或读一本书。
冷静角对大人也同样适用,当你面对孩子的挑战很生气的时候,你也同样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可以把一本自己很喜欢的幽默书放在洗手间的抽屉里,需要的时候就到洗手间呆几分钟。哪怕是离开冲突现场去喝点水,做几次深呼吸。等情绪平复再来解决问题。
冷静角是在引导孩子不良行为之前让他们感觉好起来。只有感觉好了才会做得好。当你和孩子都心烦意燥时,关注于解决问题会很难,这时如果能冷静下来,并且重新接通理性大脑时,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三、拥抱
拥抱能够让父母和孩子感受人类最本质最开始的连接,可以营造出一种鼓励的气氛,使孩子变得愿意而且能够接受指正。
当孩子大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可以说:“我需要一个拥抱!”,孩子可能会太气愤而不乐意,你可以说:“等你感觉好些的时候再说吧,我真的想抱抱你。”然后就转身走开。我自己试过很多次,这时候孩子常常会立即跟过来,要求抱一抱。这是让孩子通过贡献来感到自己有用,让孩子以他们的拥抱使你感觉好起来,也是让他们感受好起来的好办法。
帮助孩子感觉变好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认可他们的负面感觉;聆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潜力;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承担责任;相信并授权给他们;允许他们开发自己的“情绪承受力”,从而使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给予无条件的爱;提供帮助别人和作出贡献的机会;提供让他们体验自己是有能力的机会;教他们“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等等。
只有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自信的、有价值的,相信孩子就能做得好!
记得这句话:“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要赢得孩子的心,先要摸着孩子的感觉;摸着孩子的感觉之后,还要接纳孩子的感觉。感觉就是感觉,没有对与错之分。接纳孩子的感觉,不等于同时接纳孩子的不当行为。先解决心情(感觉),再解决事情。有时候,解决了心情,事情自然而然就解了解、接纳孩子的感觉,是为了“赢得”孩子的心。当我们赢得了孩子的心,关系建立了,我们才会对孩子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力。
在一些非原则性或非危急的事情上,多一些耐心,让孩子有更好的感觉和内心体验,孩子自然容易心悦诚服的接受家长的建议,达到家长和孩子双赢的结果。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这个金字塔的基底,如果让孩子没有好的感觉,好的内心体验,何谈亲子融洽。
从接纳到理解,再到激发。一步一步走向孩子内心世界,捕捉美好瞬间,创造美妙感觉,共建美好关系,赢得美丽人生!
请记住: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只要感觉好,定能做得好。亲子教育如此,其它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