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不变的话痨,九年又九年的过去,他们的相处,还是在不停的说话中度过。只不过这次,以家庭的琐事开始,驾着的车,走了好远,不变的还是如机关枪般的聊天。
随着他们这三部电影长大的人们,如果一开始能把《before sunrise》看完的,《before sunset》一定也没有错过,迎来了这部《before midnight》,想必也会有隐隐的不安吧。我们都已经被无数的现实所教导并且心里也承认却不肯相信生活不如过如此,而看着他们两个人终于走在一起后,还能有什么呢?浪漫?温馨?恐怕还是危机居多吧。
机场的分别是个引子,儿子一副的无所谓,父亲百般不舍。年轻时做的选择,也许没有什么遗憾,但是儿子的远离和自己的缺位却应该是心头的刺了。果然,以此为契机,二十三年前把那个女孩说服在维也纳下车而度过一晚相约六个月后要见面的故事,拖到了十三年前在巴黎的不期而遇才算有了结果,而这次,是希腊。世事并不无常,他们最终在一起了,还有了双胞胎女儿。
然而,那又怎样呢?
谁都会老。爱是幸福的,走入婚姻之后,才是生活的开始。而不管怎样的开始,都不会带来完美的过程,需要面对的,永远是琐碎人生。从车上,聊到了城堡。在饭桌上,各自有着不小的抱怨,而后是那一段通往海边的长路。1994年时,他们也是这么走着的,只是那时候,有趣的灵魂吸引着年轻的身体。2004年时,他们也是这么走着的,不过那时候,除了重逢的喜悦,还有横亘在中间的障碍。
而到了这一年,他们的聊天,充满了不满、怀疑,以及争执。又是夕阳落下,午夜来临,可以弥补一切的性爱都中途夭折,除了出走和离开,再无他途。
生活中有许多的道理,看似残酷和不近人情,但却几乎是宇宙的真理。比如,爱怎么可能一生一世,没有了爱,又该去哪里寻找安全感?既然这样,以爱为基础的生活有多不牢靠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人又必须抓住点什么,所以第一次相遇后离开,并没有改变什么。第二次邂逅不过是太过偶然的偶然,也许这可以证明什么了吧。可是,在之后的这么些年里,男的也不过出版两本书,女的呢,不再唱歌,也放弃了写作,在生活里贤惠着,在生命里枯萎着。只不过,我们看这种,叫做安稳,和现实。
在网上看到的一段故事里写着:那种情感力量,即便足够强大,但仍然无法与漫长的岁月抗衡。再强大的感情,也在日积月累的生活里,逐渐的消磨殆尽。所以,三部曲的电影走到最后,也还是只能在平庸中走完。不是编剧没有创意,而是生活怎可能被随意更改?所以无论是这三部电影,还是“志明”和“春娇”的三段论,都只能雷同。于是你会看到,《before midnight》的结尾,虽然不让人揪心,却还是无力,是那种无论你怎样努力都觉得于事无补的无力,是曾经沧海就再也不可能回头的现实。虽然,从电影的手法上讲,它比《春娇救志明》的结尾要高明许多——志明在街头开演唱会的表演,简直惨不忍睹。
年轻时,我们被教会憧憬无数美好。后来我们知道,美好也许不过只是一个想象,有谁曾见过呢?生活啊,必须是那些目标明确、计划性强同时又心硬如铁的人,才能够掌控,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他们才能收获生活。而那些敏感和脆弱的灵魂,总想着获得额外的一点什么,只能是屡屡败北,不知所之。
日出会来,太阳也依旧会落下,一如二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他们相遇了,他们相爱了,他们在一起了,可他们却无法战胜时间。再多的话,说到最后,也是争吵和沉默以对。这世上也许有说不完的话,但却没有过不完的时间。而在巨大的时间空洞里,除了沉默,我们并不能收获什么。
只是,那又怎样呢?你想要的是一个结果,而我走在路上。你预期了一切的结尾,而我只想要竭尽全力的当下。你因为不愿意面对着没有保证的未来而选择了现在,而我总是想要拼尽全力即便飞蛾扑火也要去争取的未来。我并不高尚,你也不世俗。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也许生活早就告诉你是对的,而我的错,也不过是命中注定。
电影里,午夜来临,不知道日出时又会怎样,只是很羡慕,二十多年里,他们还是有那么多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