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最原始那点可怜的值得感和配得感起始于我的原生家庭。
父亲遗传了奶奶的“小气”。爷爷年幼时大约十二岁左右被拉去充军,在急行军夜宿中掉队大山里,寄居山民家生活。爷爷和奶奶婚后,因为爷爷没有父母帮衬,更没有任何根基,全靠奶奶缝缝补补,牙缝里省吃俭用勉强度日。这样的家庭让父亲完美遗传到了“抠门”的品质。
母亲遗传了姥姥的“大气”。姥姥年幼丧母被堂嫂虐待,以童养媳的身份嫁给姥爷。虽然从小仰人鼻息过的艰难,但姥姥总是用一颗同理心包容身边人事物,老家的老辈人绝大多数都感念姥姥的好。母亲作为大姐义不容辞的接过了姥姥“大气”的接力棒。
我完美的继承了父亲的“小气”和母亲的“大气”,并将二元对立的“大小气”各自为政,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把所有“小气”都留给了自己,把全部“大气”都给到了家人和亲朋。
对,“小气”待自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对自己太多的批评指责和不满。
是,“大气”待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去到了讨好者模式里,甚至去到了对家族的背负中。潜意识里,唯有讨好他人和背负“使命”才能生存吧。
回忆里,最初的“值得”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左右。
小学一年级随父母搬家转学,新学校新同桌天天被冷落被欺负被孤立。后来跑到同桌家撒泼打滚告状后,渐渐好转。
三年级学校搬进新校区,这一年开始我像是开了窍,小马达全开一路向前。我值得学习好,成绩好,文艺好,体育好,啥啥都好,哪儿哪儿都好,把当年的同桌远远的甩在后面。
其实,那时的值得感起源于证明。
成年后,因为外在形象欠佳在婚恋无人问津。仅存的那点自我良好的值得感,被现实抨击的稀碎。
婚后,跟先生“歪锅对歪灶”的婚姻生活一地鸡毛。
带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己强烈的攻击,把所有的期望都一股脑放在娃儿身上。有一次,娃歇斯底里的喊,“你就是只笨鸟,自己飞不起来,就窝在窝里下个蛋,然后拼命逼着小鸟去飞!”
是啊,那时的我,天天拿着鞭子恨不能抽着窝里的幼鸟飞出去,去看我没见识过的蓝天白云,海阔天空。
后来,经由亲子关系来到奇迹30体系。惊喜的发现,在这个体系里没有年龄界限,没有条条框框,没有到不了的诗和远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大,脚步就能走多远。课程里宝宝们的精彩活出,再次点燃深埋的我值得。
来到写作营,透过持续的文字输出,每一篇文字的完成都是给到自己的特别个案梳理。从最开始的扣头皮和卡,到在写的过程中跟自己宁静的独处,到写出心流的感觉,一路走来,在文字输出上的值得感也跟随能量状态螺旋上升。感恩写作营里一路有你有我,有我们。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面相都是真实的自己。值得感和配得感也真实的彰显着每一个当下我们最真实的状态!
亲爱的,你值得你配得活成你想要的模样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