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节课,一节是8班的,一节是16班的。哪一个班的有效性更好一点呢?在路上,我一直在复盘。
两个班的教学目的都一样,从语言的角度去赏析两篇经典演讲词的魅力。8班授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我事先准备好的。而16班的教学设计,是我临时更换的。就是在8班上课时,突然闪出的一个念头。
课堂授课,若按往常,8班的热情就像海水涨潮一样,而16班的互动气氛却似像海水退潮似的。但今天,不相上下,打了个平手。毕竟都是下午课,有睡意的同学并不多。特别是16班,他们还卯着劲等着下课铃声。
8班授课,依次抛出2个问题,依次给出时间给他们。先思考,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时,之前,往往采用4人为一组。但一段时间后,发现4人为一组的有效性比不上2人为一组的有效性。所以,现在经常以2人为一组。
16班授课,也是以2人为一组。但今天的问题,16班只有一个。但是,一个问题自然也得把两篇演讲稿的开头链接起来。8班那两个问题,则是一篇提一个问题。从题目的设计上,我更看好在16班设计的问题。而我也觉得,这个问题适合16班的学情。
果不其然,这个问题,倒是盘活了16班的学生。到了,和大家分享这个环节,虽然还是没有人主动站起来,但,我让学生推荐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倒是给16班增加了些许的欢乐。虽然,他们的答案有待改善,但是,却也是他们的思考。
在16班,我有一个机智的生成。就是,借助4个同学交流的内容,让两位同学站起来演说演讲词的开头一句话。最后让大家一起朗读开头的第一段。
而在8班,在交流这个环节我确实也较为放心。大多数的同桌也都在比比划划,甚至扭身转头寻求帮助。只是,一旦到了起来分享的环节,每个班的状态都差不多。基本上按兵不动。
一开始,我借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到一个同学。而我这节课好像就让他回答而已。其他时间,全是我一人对全班的问答形势。虽然,不少同学都抛出他们的答案,但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问答。既然我已经留足时间给他们了,那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发声。
再者,演讲词,一节课下来,竟然没有想到让他们朗读一下或以作者的身份去演讲,也是这一节课的失败。既然是赏析语言,就得从读中去体会我们的理解之意。这也就是在备课时的严重失误。好在,在16班,有一个这样的机智生成。
至于哪节课的有效性更好一点?那自然是在16班的授课。这一次,16班完胜。都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哪怕16班完胜,也存在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