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七雀
“这几个月总是失眠,由一周能睡三四天变成几乎每晚都睡不着,由一晚上能睡三四个小时,后来只能睁眼到天亮,睡觉都已经变成一个令我恐惧的事情了,一躺到床上就想一定要睡着,真的好害怕睡不着,什么都不想只想好好睡上一觉......”
一个朋友最近饱受失眠困扰,向我倾诉的时候我分明可以感受到那种焦虑和渴望睡眠的心情,因为这种经历我也有过,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黑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明明困意来袭,头一着床又不知如何进入梦乡。
失眠的感觉生不如死。
睡眠曾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然而不知何时睡眠慢慢变成了奢望。
更恐怖的是,一次失眠的偶然很可能恶化成长期失眠的痛苦!
在豆瓣小组和知乎等论坛帖中,“失眠”也是长久以来一个热议的话题,打开任何一个帖子和回复都能感受到网友对失眠的无助和对睡眠的渴望,他们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了解失眠,安抚无助的自己,希望在孤独寂静的深夜里找到心灵的慰藉。
每一个帖子、每一个回答都藏着一个故事,或因失恋,或因疾病,或因生活压力,或因事业瓶颈,或因对未来的迷茫无助.....
每一个失眠患者都有着自己的失眠成因。
每一个失眠患者背后都有着自己的不眠之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急切地寻求着自我的安全感,生怕时代浪潮翻起的一卷浪花将自己拍打地翻不起身。
工作、学业、房价、疾病、加班、生育、父母、孩子、家庭......这些字眼每一个都像沉重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年危机、焦虑、抑郁、脱发、失眠、压力.....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睡上一觉了?
聚焦当代人的睡眠状况,深度剖析社会压力引发的各种现象,纪录片《追眠记》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和有温度的声音描绘了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活和压力。
他们之中,可能有你,可能有我。
这部纪录片豆瓣评分已高达8.1分,由云集将来制作出品,是中国首个关注国人睡眠状况及背后社会问题的系列纪录片,通过历史地理、社会观察、科学实验的角度,讲述睡眠的故事。
01
“太累了,然后就是头疼,然后就头疼的睡不着。”
“我希望尽量别失眠,但很不幸,之前两次重要的考试都睡得比较晚。”
翟曼婷,18岁,高三学生。
方正宇,18岁,高三学生。
同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一个因为学习累到头疼睡不着,一个因为考试紧张到睡不着。
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不低于12小时,学习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面对着一次又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冷冰冰的分数还要再继续学习。
“不是不睡觉,而是睡不着,学业即将结束的焦虑,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对自己的展望,好想向前却看不到路,各种丧涌上心头,情绪性失眠。” B站网友 ryuhe 如是说。
02
“吃了安眠药以后,我身上的力气,还有血,都好像被抽空了一样。”
忻雨,24岁,中重度抑郁症患者。
家境贫寒的她从河南农村考到上海重点大学,一路优秀,是全村人的骄傲。大二那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落差,使她无所适从,越来越焦虑,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失眠也一直如影随形。
那句“我难受”和痛苦的神情,让人心疼,一位花季少女,本应在阳光下活泼开朗的工作、生活,然后疾病却让她痛苦,仿佛堕入了无边的黑暗。
因疾病治疗导致的费用问题,也让她焦虑万分,“近十万了“,每一笔借款,她都工整地记下,希望有朝一日能还清这些欠债。然而巨大的医疗开销,好像越积越多,而她因为工作时经常精神崩溃,没有一次工作可以坚持超过两个月。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统计,中国目前抑郁症患者已达5400万,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他们长期生活在身心煎熬当中,而失眠是抑郁症患者的最大共性。
03
“我们最怕寻呼机响了,寻呼机响了总归是没好事情吧。”
陈长城,不到30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住院总医师。
工作5年的陈长城,压力巨大,面对这些幼小的生命,他的每一个决定,对于一个生命、一个家庭来说都至关重要。
全年没有一天休息,每四天值一次大夜班,大夜班要从早上八点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连续30多个小时,而这30多个小时,他几乎要负责全部一线抢救,一刻也不能停。
张磊,和陈长城一样,也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生。
张磊坐诊时每天有将近100位病人,每周还有将近20台手术。工作上的连轴转,将生活空间压缩的丝毫不剩。
然而这个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好医生,却未必是一个好爸爸、好丈夫。自己5岁的孩子在发高烧,妻子连打几个电话都不接,身为医生,在外尽职给患病儿童看病,忙得顾不上自己的孩子。
“你在单位要看病,家里也有生病的小朋友好不好,他哪次生病你在家。”张磊又落得妻子的埋怨。
04
“越躺越清醒,与其这样,我不如干脆起来。”
南曦,35岁,会计事务所总监,也是个怀二胎6个月的孕妇。
尽管怀有二胎已有6个月,南曦依然脚踩高跟鞋,穿梭在高大上的办公楼和写字间,在出差和会议中忙得不可开交。
但她坦言,这样的强度依然是自己可以承受的,这就是她的价值观。
对孩子,南曦依然全力以赴,用工作精神和理念,把第一个孩子培养的经验用在第二个孩子身上。
高效、专注、精力旺盛、高度自律、成就感,这些标签打在这个女人身上,映射出了女强人在事业追逐上该有的姿态,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追求卓越。
05
“老想老想老想,一晚上大概到四五点钟还睡不着。”
李海名,计算机公司职员。
李海名打热线电话给午夜情感电台节目,道出他的苦恼:到底该不该逃离北上广。
小时候父母亲过世,由奶奶抚养长大的他,如今一个人在上海漂泊,留下90多岁的奶奶孤苦伶仃地在老家生活,想要孝顺奶奶,却被现实绊住了脚。
一方面是家乡的发展空间有限,自身无法立足,且与在家乡成家立业的同学相比,自己还没有归宿的巨大落差;
另一方面是大城市可以发挥自己的所学,但高涨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使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理想中的生活遥不可及。
这个问题从毕业开始就一直缠绕着他,内心的纠结使他彻夜难眠。
“失败感,否定感,失望”,几个词,就道出了李海名心里的苦楚。
“睡觉的中国人”
纪录片中还讲述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睡眠状况,德国摄影师哈格曼在北京、上海相继工作了7年,在这7年里,他拍摄了数百张普通中国人在公共空间瞌睡的照片,他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网站发表这些照片,网站的名字就叫“睡觉的中国人” 。
网址:www.sleepingchinese.com
这些在公共空间里睡觉的中国人,是中国社会、制度、文化、政治的一个缩影。
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睡眠已不仅仅发生在床上、在家中,更是延展到了公共空间。
哈格曼说,这些在水泥地上、三轮车上、花坛边、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下睡觉的人是中国得以复兴的希望。
这样巨大的生活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以睡眠的缺乏为代价的生活方式,是否又消耗了健康成本?
近期热议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使整个社会关注到了看病难、挂号难、药费贵、医保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医疗保障问题,甚至笼罩上了一层“病都不敢生”的灰暗烟雾。
自己或家人生上一场重病,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就是灭顶之灾,一辈子打拼的积蓄或许全部都要花费在续命上,那拿命换工作的生活方式又是否值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
然而对于一些饱受失眠障碍和抑郁症的人来说,睡觉似乎成了令人纠结和苦恼的事情,睡着睡不着也由不得自己选择,好梦安眠也已不复存在,在睡眠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弱势群体。
挣扎、煎熬、崩溃、生不如死....如此的字眼都无法描述长期失眠带来的痛苦和身心的疲惫。
可是生活啊,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就是这些迷茫、痛苦、挣扎,构成了鲜活的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2017中国青年睡眠指数白皮书》—— 中国青年,你睡得好吗?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慕思寝具和腾讯新闻三家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青年睡眠指数白皮书》结果显示,被调查群体中仅有11.2%的人“一觉到天明”,大多数年轻人的睡眠质量非常堪忧。睡个好觉是一半以上人的奢望,但是实际上经常睡得好的人只占比24.1%。
压力、焦虑是中国青年睡不好的罪魁祸首,高达77.4%的青年人感到睡不好的原因是压力、焦虑造成的,当然也有42.8%的人是情绪低落造成的,还有27.4%的人觉得跟卧室环境有关,还有15.7%的人就是要熬夜,25.6%的人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不仅如此,青年群体普遍缺乏对健康睡眠的重视。
白皮书显示,只有5.1%的人秉承着“自律使我自由”的态度,拥有非常规律的作息习惯,从来没有睡觉拖延症,而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都不规律。
并且,有高达93.8%的人有电子产品依赖症,刷微博、上微信、玩游戏,而电子产品带来的蓝光效应和神经兴奋作用,则早有研究证实其对睡眠非常不利。
不仅如此,当面临手头的工作可能挤压睡眠时间的情况时,睡眠绝对不是大多数人的最优选择,有六成的人会选择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
青年群体作为中国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2017中国青年睡眠指数白皮书》的发布,则让中国青年的睡眠问题显露无疑。
可是,被现实捆绑的中国青年,是否真的愿意减少工作保证睡眠?
理想、生活和健康,哪一桩不是要紧的事?
但我更希望你重视睡眠,希望你关爱自己。
希望今晚,你能有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