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人。
曹操的曹魏集团人才济济,武将如张辽张郃许褚徐晃 ,谋士更如郭嘉贾诩荀彧荀攸刘晔司马等等,不胜枚举。而其中,则更以郭嘉更为知名,更是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一说。或许我们总是对离去的人愈加珍惜,而去很少关心身边的人。或许,我们总是对惋惜才高八斗决策鹰扬的人,却很少去关注那些步步为营镇守后方的谋士。也许如此,我们才更加地缅怀郭嘉,感叹他若不死, 曹操便可一统天下。也许如此,我们更加追慕公瑾,渴望看到赤壁后的他能够为主公取下西川。也许如此,我们如此痛恨司马、痛恨上方谷的那场大雨,也就更加的敬仰诸葛,“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也正因如此,我们现在常常发出“人人皆知郭奉孝,谁人还记荀令君”的感慨与无奈。
现在,让我们走进荀彧,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荀彧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这个人,算是富二代,哦,不对,应该是富N代,按照当时的说法,“汝颖多奇士”,而荀彧正是出生于当地的名门望族荀氏。他的祖上更是大大有名 不错,正是高中课本中《劝学》的作者荀子。荀彧的祖父荀淑人称神君。他的八个儿子号称八龙。我们现在常常能看到富二代的诸多不良行为,但荀彧绝对是有为青年,他不仅少有才名,后来更是被何颙评论为“王佐之才”。因此,我们可以相信荀彧确实“才华天下闻”。
荀彧的政治生涯始于孝廉担任守宫令,也就是保管皇帝笔墨纸砚等用品的官员。后来因为董卓专政而弃官还乡。从后面的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荀彧的深谋远虑。即他还乡后,劝父老随他离开随时可能陷入战火的家乡,转而投奔时任冀州长官的韩馥。却不料冀州已被袁绍所得,他迅速得出一个结论,袁绍不是成就大事的人,转而投奔曹操。曹操大喜,称其为吾之子房。于是 ,三国历史上最令人叹惋的一对主公与臣子的命运交际到了一起。荀彧从战略角度劝曹操迎奉天子,先于优柔寡断的袁绍一步,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发不可收。而在军士上,他面对叛军,与程昱联手守住了东阿、范、甄城三城,又单骑而出,直面郭贡令其知难而退,从而成功保住了曹操的大本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面对劲敌也是幼年好友的袁绍,屡屡萌生退意,也是他一封书信理清局势,坚定了曹操的信念,终于取得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大捷。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对主臣终究还是走向了陌路。一如后世的李世民与魏征。而两者性质上又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公元212年,曹操欲进位魏公,荀彧直呼不可。这一对模范便在这是产生了间隙,同年,荀彧忧虑而死。也有传言是曹操送其一空盒,荀彧认为是让他绝食而死。不过我认为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毕竟曹操一生虽然直接间接死在他手里的人不计其数,但他终究不会对荀彧下如此狠手,一来荀彧在其微弱之时不离不弃,而来他二人只是理念上的不同,曹操一日在汉庭 则荀彧一日效力于曹操,三者曹操真想杀荀彧又何必采取如此明显的手法,岂非是给后人留以把柄,直接派人暗杀不是更加稳妥吗?
于是,一代王佐荀彧便在安徽寿县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49岁。
纵观荀彧是一生,真可谓谋略胆识过人,兼有君子之风,而他本人又“伟美有仪容”,酷爱熏香,久而久之,体自生香。因此,他又被称为留香荀令,传为一段佳话。
荀彧的初心,本应就是匡扶汉室于水火之间,而曹操便是这样一个能救国救民的人。那时的曹操,不过想在墓碑上刻上“汉古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罢了。而这,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心。只是天命际会,自是难违。谁又能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呢?当满朝文武尽皆劝曹操进位魏公,荀彧依然提出了异议,“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于是,当他们发现二人的政治理念不再重合,也便有了后来的一幕。
荀彧,你的风采依旧未为后人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