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人生》之前,路遥先生的书我只读过《平凡的世界》。而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原因在于它的书名虽简单,却是浩瀚无垠的文字里最引人深思的两个字,也是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思考最多的两个字。
在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行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马云: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贾樟柯:上初中时,路遥的《人生》对我影响特别大。
可见,这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愧为路遥的成名之作。同时也并不难看出,作者想要写的,实际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选择!而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时,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主人公高加林,农村出生,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后被分配到县城小学当民办教师,他很满足。然而好景不常,村里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也需要工作,于是通过关系顶替了他的教师职位。无奈,他只能回乡务农。在农村他没有放松,也没有认命,他渴望离开高家村,渴望远走高飞。
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如此大,出去又谈何容易!在他失意那段时间里,同村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巧珍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汪清泉,给他苦闷不堪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慰藉。
终于,他远在新疆的叔父,被批准调回当地当劳动局局长。他也因叔父的关系,在叔父下属的帮助下,通过走后门谋得了一份通讯干事的工作,重新回到了城市!在城市工作时,他与高中时就情投意合的同学黄亚萍越走越近,为了能去南京,能去更广阔的空间,他抛弃了巧珍,应允了黄亚萍的爱情。
然而,黄亚萍由于高加林而离开张克南,使克南的妈妈一直怀恨在心,在掌握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安排工作的证据后,她揭发了高加林。无奈,他只能再次回到农村。
经过一系列的变故,他才恍然发现其实内心深处真正爱的人是巧珍。然而这一切都太晚了,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而他与黄亚萍的爱情,也随着工作的失去而失去。
高加林这个人物带有极强的争议性。一方面,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更广阔的世界而抛弃了心爱的农村姑娘巧珍,选择了一个有着雄厚家庭背景的城市知识女青年,这点甚至可恶。然而,他有能力,他上进,不甘平庸,在教学三年的时间里,对自己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在地区报上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在职位被顶替,回到农村后,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理想和抱负。在通讯社工作时,不怕辛苦,写的采访稿也得到前辈的肯定。
我始终认为,以他的雄心,他的能力与才华,结局不应该如此悲凉……而他终究是心比天高,却急功近利,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被前程蒙蔽了双眼,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有一天,这个虚无飘渺的云层被风吹散时,才跌的痛彻心扉。
高加林的人生,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们都是农村出生,却都不甘平庸,向往城市,向往远方,渴望寻求自己的理想新世界。然而,高加林却缺少孙少平那种脚踏实地,奋斗努力,始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个性。
人生的两件大事,无外乎事业与感情。
在事业上,他始终受别人所支配:毕业未考上大学,接受分配当上了民办教师,而教师被替换后,只是回家自暴自弃的等待别人能带给自己机会。他也确实等来了机会,叔父的调回,终于让他有机会可以重返城市。他向往省城,向往南京,甚至联合国,这些都没有错,错的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脚踏实地的去一步一步的争取,却总是寄希望他人能带给自己机会。
在感情上,他始终为事业所支配:与农村姑娘巧珍恋爱时,巧珍给予他的是单纯的毫无保留的真诚的爱,而他呢,一方面享受着这个美丽姑娘的善良和温存,另一方面,却始终怕娶了这个农村姑娘后,他将一辈子呆在农村,永远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多么的不平等的爱啊!他是真的爱黄亚萍吗?并不,只是因为她的家庭背景能带给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黄亚萍在城市恋爱时的烂漫符合他所有对城市爱情的幻想。所以,他为了自己的事业,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的丢弃了。
在书的最后一章,路老说这“并非结局”,高加林的未来成了一个谜,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无限的遐想空间。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路遥先生这样写道:
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
“我的亲人哪……!”
我想,这预示着他不会再厌恶祖祖辈辈生活的黄土地,不会再寄希望于他人,而会踏踏实实的一步步走好脚下的路,那条通往理想的路……
罗曼罗兰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死亡与复活。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重新开始。然而,不论人生的哪一次选择,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则,而应该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来,理想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也实现的会更心安理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