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从心理学家麦基写的《可怕地错觉》,明白一个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
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的心理定势。
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
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01
人自会选择自己看到的
在电影《心灵印记》中有一段剧情:
一对情侣到印度旅行,两人手持一台摄像机坐在同一辆人力车上,在女子视角中,镜头里都是鲜花、纱丽;
但镜头给到男子,视角中呈现的却是满地垃圾和脏乱的孩童。
在同一时空的同一场景中,两个人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场探索心灵的印度游记告诉人们:
世界就在我们心里,人们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抽取了18位学生,并预言这18位学生天赋极高,应该好好培养。
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18位学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并且最终这18位学生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事实是,当时他只是随机抽取的18个学生,与天赋极高毫无关系。
但这恰恰证明了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后来被学界称为“自我实现”。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正如人们常说的: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
内心阴暗的人,看谁都是阴暗的,自己也会处在一个阴暗的世界里;
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爱抱怨的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负能量的,自己也会处在一个消极的世界里。
也如心理学家荣格说的:“你眼中的世界,正是你内心的世界所映照出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就是一面镜子。
你是善良的,你所在的世界便是善良的;你是丑陋的,你所在的世界便是丑陋的;
你相信努力,相信美好,便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世界真的很美好。
而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敞开怀抱的时候,这个世界也会对我们敞开怀抱。
所以,我们的外在世界,也是由自己的内心投射所决定的。
02
以人为镜,照见自己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 孟曾说,“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射出真实的自己。”
我们常常将内在的价值观和自身的好恶,投射到他人身上,人际关系便是一面镜子,投射出自己的内心。
也如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道:
“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
别人眼中的你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你眼中的你也不是真实的你;
而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实的你,那么我们和别人的每段关系,都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我们在关系中所看见的问题,也正是自己内在问题的投射。
明朝时期,有一个当地百姓公认的清官,办案公正,能力也强,但他的脾性有些急躁。
在堂前审案时,稍有不顺之处,他就会大发脾气,冲堂下的人大吼大叫。
人人都惧怕县令的威严,不敢提醒他。
辅佐他的师爷见状,就想了一个办法。
一次审案时,罪犯迟迟不肯认罪,县令刚想要发脾气,就听旁边的师爷大声喝道:
“大胆刁民,如今证据确凿,你还不认罪,难道是想被挨板子吗!”
在场的人被吓了一大跳,县令也吓得不轻,场面一时鸦雀无声。
县令想要提醒师爷小声些,刚要开口就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不就是如此审案说话的吗。
他见师爷这般口不择言,鲁莽行事,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如若这样,怎么能好好办案。
于是,县令痛定思痛,慢慢地改掉了自己急躁的脾气。
之后,县令办案的效率更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爱戴,成为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好官。
所以,生活中,那些让我们感到极大情感体验的人,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我们自己身上一定都有。
当我们被一个人激怒时,试着思考从这个人的身上我可以学到一些什么呢?
举个例子:
我看到一个虚伪的人,会非常厌恶,无法接受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虚假;
当我觉察到自己因这个人的一个行为而讨厌他时,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潜意识的投射;
事实是我不愿意承认自己也有虚伪的一面,而且我很讨厌自己虚伪的这一面。
但我总不能一天到晚骂自己吧,所以看到别人虚伪,我就会在心里骂他,这个假惺惺的人太虚伪。
心理学调查发现: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的潜意识。
他们是你的投射或镜子,是你的内在心理的压抑,也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外化。
他们把你的面具外化后,让你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的潜意识,进而了解到自己被压抑的那部分潜意识。
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人和事物都是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我们的内心。
每个人在生命里的出现,也是为了教会我们点什么。
当我们在发掘对方的过程中,也是在发掘自己;去了解别人的感觉、想法,我们也会更了解自己。
所以,与其去抱怨所遇的人际关系,不如透过它们认识真正的自己。
03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俗语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时,往往难以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自己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往往能够发现一些之前未曾察觉的问题。
古时,有一位画家,很擅长作人物画,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熟悉画家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画人物时,都只画一只眼睛。
有人好奇,询问其中缘由,画家道:
“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双眼都用来看别人,我只是提醒自己,要用一只眼看别人,也要留一只眼审视自己。”
诚然,看得穿别人是一种智慧,而能透过他人来看清自己,更是难能可贵。
有一次,季羡林外出讲课时,因时间匆忙,就嘱咐保姆帮忙照看自己的君子兰。
可等他回来时,君子兰已经萎蔫,没法再救活了。
原来是保姆浇完水后,看外头阳光正好,就特地把君子兰搬到太阳底下吸收光照。
但她不知道的是,君子兰喜半阴,不耐晒,让正午的阳光直射,无疑就是给君子兰判了死刑。
养了许久的君子兰死了,季羡林很难过,保姆站在一旁也有些不知所措。
恰好这时,季羡林的儿子过来看望父亲,见状就想对保姆批评几句,季羡林拦住了儿子,还把保姆安慰了一番。
随后,他对儿子解释道:“他人犯错,常有己过。我明知阿姨不会照顾君子兰,还是将这件事交给了她,是我的疏忽。”
《墨子》有言:“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世上最难看清的,也不是别人,还是自己。
我们的目光,只能看到180度的范围,而360度的世界,还需要透过别人来看见。
别人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了怎样的自己。
凡事向内归因,以他人所行为镜。
认清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精进完善自己,是人最大的能力,也是人最大的清醒。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正衣冠,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自己的契机。
不把他人当劲敌,学会借人之力更正自己,才能找准人生定位,把控人生方向。
改变人生的关键,也不是别人怎么样,就要成为别人的样子。
见人、见山、见水,不过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心顺了,人生也就顺了
如果我们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也是我们内在的问题。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
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我们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我们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学会的是正视“投射”,改善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找回完整的自己。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看到真实的情绪状态;
再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这时我们不再对任何反应评判和抗拒,而是抱持更多的开放性,允许体验的发生,情绪的流动,在“你—我”关系中升起觉知,那些被我们所看见的投射会慢慢收回到我们的内在,成为我们自我的一部分,成为自身的完整。
当我们把自己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外在世界便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一切皆会顺遂。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