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的时候,谁没有幻想过琼瑶的缠绵婉转?谁又不曾迷恋过金庸的夸张浪漫?甚至是席慕荣的宁静,三毛的忧伤?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爱恋,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烙印,我们一路走来,抖落片片的尘埃,那些经过岁月积淀的感触变成了深沉的敬仰,在时光的隧道里散发出醒目的光芒,从小学课本里就认识的鲁迅先生,于我,在人到中年时,渐走渐近,只是他夹着烟头的剪影里,目光不再凌厉,隐隐透出的是悲悯!
不用提先生的成就和赞誉,这个被时代赋予了斗士名号的文学伟人,代表了中国人的脊梁和灵魂,是国人共识;更不用提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提起鲁迅,他就跃然纸上,直立倔强的头发,凛冽不屈的眼神,冷峻严肃的表情,爱之切恨之深的神态,他的笔向匕首,像标枪,他呐喊,他彷徨,他向封建腐朽势力,他向落后麻木的旧中国宣战,他让我们觉得可敬,然而无法可亲。他的文章冷涩精练,不拖泥带水,文笔犀利深刻,文风生动泼辣,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的抒情描写,也很少给人物设定大段独白,他就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站在人物的身后,细致而真实地书写他们的状态,不评论不做作,却无比直接地剖开了他的内心,连旁白都无须。相比那些感性的作家来说,鲁迅实在是没有趣味得很,他与我们隔着的好像就是政治的沉重感。以年轻人的阅历来说,很少有人能企及他的深刻。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