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1749年8月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
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欢文学。但16岁那年,歌德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在一次舞会上,歌德认识了夏绿蒂和她的未婚夫,歌德很喜欢夏绿蒂,但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希望,非常苦恼,便以夏绿蒂为素材写成了优秀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5年,歌德在法兰克福与16岁的丽莉·斯温曼订婚,但后来并没有结婚。这段感情促使歌德写成了《丽莉之歌》。同年11月,歌德应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主持公国大政,开始了他近十年的政治生涯。在这里,他爱上了比他年长7岁的有夫之妇史坦因,与她产生了一段炽烈的爱情,后来又逐渐淡化。1786年9月,歌德不辞而别,前往意大利。在意大利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88年6朋,歌德再次回到魏玛,认识了魏玛公国一位文书的女儿——克里斯蒂安·沃尔破乌斯。歌德对这位普通、单纯的23岁姑娘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于是不顾宫廷贵族们的议论、嘲讽与之同居,次年生下一个儿子,直到儿子18岁,他们才正式举行婚礼。
1794年,歌德与席勒成为好朋友,他们在创作上相互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巅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1805年,席勒去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歌德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他不仅完成了《浮士德》的创作,还完成了自传性著作《诗与真》、日记体随笔《意大利游记》。
1832年3月,歌德在魏玛病逝,享年83岁。
◆知识拓展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描写了青年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于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浮士德》是一部不朽的名著,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此著作长达12111行,第一部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27场。全剧以主人公浮士德发展变化为线索,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知识链接★
席勒,奥地利绘画巨子,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其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席勒虽然像一个艺术“殉道者”一样饱尝苦难和嘲讽,但却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光辉照亮了欧洲艺坛,成为杰出的现代表现主义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