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经过回顾:
1.吃晚饭时,小宝把一本很大的书放在饭桌在看。你叫小宝不要把书放桌上,小宝不听,一直继续在看。你再重复了两次,生气地把书扔向虎哥的垃圾箱。小宝说:没扔进!说着自己去捡回来,打算继续放到桌子上,经我劝说他把书放到凳子上看了。
2.饭后你看到虎哥的垃圾箱是倒扣着,你说做了坏事,还不承认,要拍下来,发到班级的群里,他说:那你拍吧!
3.再后来你说:还好今天没带你到芳芳阿姨家吃饭!他问为什么?你说:你这么不乖的!还让我生气!
我和你谈谈我的思考,不是在指责你,也不代表我在此类情况下一定都做得好,只是通过这次的事进行反思,尽量下次类似的情况下,用更好的方式对待孩子。
第一件事:当时你为什么不允许小宝把书放桌子上看?当时你好像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我猜想可能是:①你本来心情不好,他把这么大的书放饭桌上,影响你吃饭影响你情绪,感觉不爽。②该是吃饭的时间,他不好好吃饭,还在看书,让你看着心烦,所以上让他不要看书,好好吃饭。③担心菜被书打翻,影响吃饭,还会把他的书弄脏。
我的思考:如果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不能让孩子为我们买单,不能要求孩子好好表现来缓解我们的坏情绪,让孩子用好的行为来来抚慰我们的心灵。
我们要思考当时不允许他书放桌子上的真正原因,可能当时真正想表达的只是希望他好好吃饭,不要看书;或者是担心把菜打翻,弄脏他的书。如果是这样,就要告诉他不能把书放桌子上的原因。而不是不清不楚地不允许他把书放桌子上。
对于小孩子的行为,我认为最好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告诉他不要怎么做。当时你可以告诉他把书放凳子上看。而不是说不要放桌子上看。因为他不放桌上,不知道应该放哪里。就如你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我如果看着烦,让你不要玩。你会不高兴,你会想不玩手机那我干啥?我如果说,把沙发上衣服折一下,把地拖一下,你可能就会放下手机去做了。
当你说了几次小宝还不听,你很生气。那时候你俩已经陷入权利之争,你已经不再关心书的问题,你是要夺取你作为爸爸的权利和尊严,他不执行你的命令,你觉得是对你权威的挑战,很气愤。而小宝把书放桌子上,未必真正看得进,也未必觉得这样就有什么好的,也只是在夺取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他的内心可能在想:凭什么我就听你的,我要做我自己。这时候你凭你的暴力吓唬到他,好像把权利尊严夺回了,但是他与你的关系更尊敬了吗?他与你的关系更亲近了吗?他内心的感觉是什么?你希望你的生气暴怒收到怎样的效果?让孩子产生恐惧还是不恐惧的心理?如果孩子恐惧你的暴怒,那么孩子带着恐惧,处处听爸爸的,处处讨好爸爸。唯命是从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这应该不是你想要的结果吧。
第二件事:垃圾箱倒扣着,是他故意翻倒吗?他为什么这样做?内心有什么情绪使他这样做?当他犯错时,我们的杀手锏往往是吓唬他。比如告诉老师,告诉同学,他重视自己的形象,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的杀手锏还好用,但是当他觉得无力改变时,就破罐子破摔了。当时他竟然就说,“好吧,你拍吧”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还有小宝说:我想生病,因为生病了可以不上幼儿园。不知道他不想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我们经常用老师来吓唬他的做法得改。应该在他做得好的时候,拍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同学那里有个美好的形象。
第三件事:“你这么不乖的!”
都说对事不对人,当时小宝不好好吃饭、打翻垃圾桶、把书放桌上(这也未必就是错事)那应该指出这些行为要怎么改正。而当时你说,“你这么不乖”这是对他整个人的否定,更无奈的是,他都不知道怎么去改正。比如你把菜烧焦了,我说,你真没用。这样评判你整个人,你是不是会很难受?而如果说烧焦是你烧的时间太长了,或太大了,那你下次就知道怎样避免再烧焦的错误。
“还让我生气!”大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生气,不能怪在他身上。最多只能说你为他的行为生气,是你要生气,而不是小孩要让你生气。小孩同样的行为,有的父母可能就觉得可爱,有的父母就会生气。小宝同样的行为,你在不同的心情下,有时候可能就不生气,有时候就会生气。不能让小孩看父母脸色行动,为了取悦父母而生活。如果孩子做什么事,要考虑父母会不会生气,父母高不高兴。他会不堪重负,也会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