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你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相互回应的联结。”
在看这本书之前,是被它的标题吸引《假性亲密关系》,之前有看过的一本书是《亲密关系》,没想到亲密关系也能制造出假象。
这本书主要讲了不管在爱情、亲情中,我们与伴侣、父母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亲密的假象”。
这种假象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自己的不了解,对对对方的不了解,也不确定自己能在这段感情中获得什么。
很多人自身的心理问题是阻碍亲密关系的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假性亲密关系描述的是亲密关系中的盲区和未被解锁的状态,而不合适是假设所有盲区都已解锁,依然无法接纳彼此。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TA对我到底是不是真爱?亲密的我们为何难以表达真实的情绪?心动就可以交往吗?难熬的感情坚持还是止损?我们为什么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关于感情,简直有说不完的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与我们的家人或者伴侣更亲密,如何知道自己在某一段感情中想要获得什么呢?
作者说:
001 当我们去了解他人的心思时,如果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进入他的内心,从而知道是对什么的渴望让他愿意以冒险的方式去表达。肤浅的人关注对错、评论是非,深刻的人的关注内心的动机和渴望。
002 当你不满对方的某些行为时,你自己充满抱怨的反应是在强化这些行为,还是在鼓励他做出改变?当得不到对方的回应或配合时,你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沟通方式?我们不能期望改变别人,但可以反思自己扮演的角色如何推动他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003 所以对于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我鼓励你从问“戴面具还是做自己”,慢慢演变到问“我是否擅长洞察和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环境”。
004 想要和一个人亲近,就必须花时间耐心地陪伴他。想要和自己亲近,就必须在寂寞中倾听内心的声音。
005 对于所谓原生家庭不幸福,我更愿意将其视作原生家庭中学习能力和学习机会的缺失。把不幸化成能力,才有改变的可能。
006 良好的执行力是对付自卑最有效的方式,正因为成长缺少赞美和鼓励的环境,我才会把自己看得很差劲。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必须先重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包括自己的情感模式、内心状态、成长经历。
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人,从而了解这段感情,走进他人的内心。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
每一段感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不断成长的动态过程。
我们都应该具备安全型人格,安全性不是向别人讨取,而是要自己给予自己的,总得来说自我成长了,一切关系都会得到缓解甚至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