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首先以鲁迅为例子,也就是鲁迅小说的意义。鲁迅当然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对他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是我们会发现,对鲁迅研究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从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七十年末几十年当中,我们学术研究当中所强调鲁迅它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他对中国革命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揭示,当然是通过小说审美的形式反映出来的。
但是到八十年代以后,鲁迅研究总的调子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开始强调鲁迅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思想革命这个方面,鲁迅小说的意义到底是体现在政治革命领域,还是体现在思想启蒙的方面。
政治革命领域(30年代开始一70年代末)
思想启蒙方面(80年代以后)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争议,这个争论横跨几十年,前后的变化其实并不是鲁迅作品本身发生了变化,而主要是我们时代的变化,所引起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变异,通过不同的观念来审视鲁迅,我们得出来甚至截然不同的一些结论。
为什么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当中,我们强调鲁迅是政治革命的一个先锋,那主要是鲁迅他的思想变化以后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精神领袖,他跟跟共产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左翼以及共产党我们这方面阵营对鲁迅的研究,就是侧重于把鲁迅他的探索纳入到中国革命的轨道当中来。
以鲁迅的创作来强调我们中国革命他的一种合乎民心,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这么一种基本的属性。按照这个思路,许多左翼学者从鲁迅作品当中,读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一些重大的意义。
譬如我们强调鲁迅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批判,着重于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强调辛亥革命没有去发动人民,所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比如在对阿Q的形象的分析当中,我们总是强调,阿Q本来可以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基本群众。
但是恰恰因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他最后被压上了断头台。一个可以成为辛亥革命群众的底层农民或者流氓无产者,恰恰因为革命的胜利反而成了牺牲品,这典型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他的一种脱离群众的历史局限性,而这个结论实际上是跟我们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历史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相一致的。
在新民主主义历史观当中强调,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的范畴,它虽然起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它的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承担起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担,所以最后革命并没有取得他预想当中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共产党人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克服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承担起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的使命。
所以对鲁迅一些作品的解释,像对阿Q形象的这个分析,是完全符合这种新民主主义历史观念的。又譬如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我们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当中总是强调,她是旧中国受压迫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的一个代表。
为什么?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中国旧时代劳动妇女,它是四大绳索的迫害。”所谓四大绳索就是反-动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祥林嫂在这四大旧势力的压迫下,最后在除夕之夜悲惨的冻死在街头。
这实际上都强调政治革命过程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辛亥革命的失败,领导者们的脱离群众,这些问题鲁迅都以精彩的小说形象表现出来了,对他们进行了批判,鲁迅的伟大也因此得到了体现。
因为他在革命的进行当中,甚至早在二十年代就以他对中国历史以及现实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意识到了中国历史发展,还必须有一种新的领导力量。
左翼批评界以及四九年以后我们评论界对鲁迅的解读,基本上按照这么一种路子来进行,他体现的是政治革命逻辑对鲁迅研究的一种指导作用,说明的是鲁迅的作品所揭示出来的社会问题,是跟中国革命进行过程当中所遭遇的问题有一种同构关系。鲁迅以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种深刻的眼光,揭示出了这些重大问题,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詧(察)機見隠,抗矯起深。
笑颦皆攝,動止勿倾。
惠慈竭願,寧静寡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