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23日,第26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呢?
胡适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想,家长再忙,孩子再累,爸妈也会帮孩子安排足够的读书时间。正所谓“好读书,读好书”,可什么样的书才能称之为好书呢,看过本文也许会给您一些启发。
01.
儿子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让我给他阅读。我一看书名“植物大战僵尸”,还是本漫画书,就气不打一处来。
“这本没营养,换一本来!”我果断地说完之后,就扭头去做自己的事了。
“妈妈,给我讲嘛,这本书好看。”儿子仍然不放弃,还兴致勃勃地翻看着。
我假装没听见,继续做我的事情。
因为没有拼音,他只能看看图画,看他读得还挺津津有味的样子。
“妈妈,你就看一眼嘛,这本书真的有营养!”儿子再次发声,声音近乎哀求,把书凑到了我的面前。
我极不情愿地接过书,仔细看了看里面的内容,这本书居然讲的是关于秦朝的历史,从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再到焚书坑儒。
用漫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生动新颖而又诙谐有趣,让一本正经的历史变得通俗易懂,很值得一读。
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太过武断,立马向儿子道歉:“对不起,儿子!这是一本好书,我们开始读吧。”
02.
儿时的我也爱看书,小说、散文、诗歌来者不拒,从金庸、古龙、梁羽生到三毛、琼瑶、席慕蓉,什么书都爱看。
我喜欢在书里的世界慢慢游历,任时间缓缓流淌,充盈着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我尤其喜欢在泛着斑驳光影的午后,置身于知识海洋,指尖轻轻划过书页,沉浸在书籍特有的淡淡墨香里,全身心地坠入那些文字带来的快乐之中。
书中每个故事,每一帧风景都很曼妙,让我深深感受到风物之美,时光之妙,地域之真,所有一切不明白的事情,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
父亲对于我所看之书从来不加以干涉,他总是告诫我说:“存在即有意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而现在已为人母的我,却忘记了父亲当年对我的教诲。
三省吾身,不得不承认我们大人有时候太主观,太片面,受自己固有思维影响,凡事总是喜欢自以为是地轻易下结论,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03.
平日里,我非常注重儿子阅读习惯的养成。
董卿曾说过:“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先去成为那样的人。”
为了让儿子爱上看书,我在家里专门为他布置了一个图书角,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网购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绘本,儿子坐在地垫上一伸手就可以拿到,这个小小的区域成了儿子的专属领地,也是他最喜欢待的地方。
每天我和儿子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久,有时候我看我的书,他翻看他自己喜欢的绘本,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各自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这是最美好的亲子时光。
但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刻意为儿子安排书籍,要求他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一切变得不再那么随意。
当我看到孩子在阅读与将来升学无关的闲杂书时,内心就忧急如焚,三令五申地严厉禁止。
儿子很乖很听话,被我逼迫放弃自己热爱的读物,不情愿地去读一些他根本不感兴趣,而我认为有营养的、有用的书籍。
“有用”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凡事只讲求速成,“有用”被奉上神坛,鼓吹成致胜法宝。
我们成年人太急功近利,只看重结果,害怕失败与平庸,因为这种恐惧不断折磨着自己,也折腾着孩子。
是我们让阅读变得不再单纯,带着功利心去阅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桎梏了思想,很容易产生厌倦。
其实对于孩子的阅读内容,可以引导,但不要过多干预,只要是思想健康、三观端正,都可以广而看之。
孩子读的书,越多越好,越杂越好,课外书上的知识可不是学校区区几本教材可比。
让孩子充分感受阅读之乐,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人生的旋律,从书中吸收的营养将深入骨髓。
04.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以为多年前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潜藏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文字里,在无涯的胸襟里.........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的人,自会散发出书卷气。
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快的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途径,读书能让人得真知,去愚昧。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所以想要烦恼少,就多读书吧。
人生最美的姿态,不过是与书为伴时的专注与认真。人生最好的状态,不过是浸染书香之后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