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应该值得提倡的。
不过,在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和变化,现如今在个性、自由、平等、权利等一些思想熏染下,很多孩子在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情况下,断章取义,来满足自己的心理。也就出现了很多为了个性而过激的行为。
时常就会听到很多对自己父母不孝的事例,甚至更严重的如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别说亲情了,连自己的生母都能痛下杀手,这是多么大的仇恨啊。这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反思这个一代代都在延续的问题。如何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案呢,也许找不到,但一代代人的尝试也会趟出一条路来。
在日常生活的圈子中,也能听到一些对自己父母抱怨的例子。一提到父母亲就有吐不完的苦水,还有父母种种的问题,听下来,其实也不能全怪父母,只是孩子一时的情绪,打了个心结,是自己没有调整好。
比如,孩子说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打压,认为父亲不能认同自己不同的观点,总想用自己做父亲的威严来改变孩子的想法。现在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可父母还是想安排孩子的生活,左右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孩子心中不可接受的。
因为有此心结,所以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都有了障碍。这让我想起我兄弟三人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就没有这种障碍。
当父亲说他年轻时,上河工干重体力活只为了吃上一口饱饭,所以才导致了发育不良,个头没长高。我们知道他是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生活美好的来之不易。
当父亲说他十岁时,就一边帮着奶奶操持家务,挑水做饭做农活,一边空余时间把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都背熟了。我们知道他是告诉我们学习要靠点滴积累,还要下功夫。
当父亲说,他在衡水上河工,是以瓦匠名义去的,到那却充当了木匠,用三个月攒下了去东北的钱,是告诉我们人要有一股学习的劲头,抓住一切机会。
……
当父亲总在说他的经历,总在重复的时候,我知道父亲老了,他活在了回忆中,虽然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我还是会继续听下去,让他有个话题可说。弟弟还小,当他总听到父亲这样的重复的时候,就说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父亲就沉默了,眼神也暗淡了,看着他落寞的样子,我的心在落泪。
一位垂暮的老人,他活在了自己的回忆中,只能反复地咀嚼其中的滋味,说的都是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即使苦也是他的骄傲,那是他的过五关斩六将。所以,我会津津有味地听,还会时不时夸赞他一下,他就会高兴地像个孩子一样,笑得大门牙也露出来,然后,再继续说下去。
父亲说的是他的一生,当老人在重复着自己的年轻时候,表示他老了。年轻人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当父亲离世了,我们想听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更听不到他讲人生,也看不到他的笑容了。一切都成了回忆。
作家雪漠在每天早上五点的拼多多直播讲《论语》,讲到关于孝的内容。 他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孝道。那么,孝有四层含义:
第一,亲情,就是对父母亲要好;
第二,尊敬所有的长辈,不能仅仅孝顺自己的父母;
第三,懂得反哺,也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不能忘本;
第四,学会报恩、感恩。
这是最基本的四个内容。
现在的年轻一代,跟父母如仇敌一样,这是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事情,我觉得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毕竟人生几十年转眼就过去,人生经历也会像风尘一样消散在尘世,但那种恨却会形成一种执著的种子,一直折磨着自己和自己最亲的人,这又是何苦呢?
趁父母健在,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沟通,虽然他们有他们的问题,但毕竟他们也在用心地做父母,也在用心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也许跟你想像中的别人的父母不一样,但他们就是他们,已经成型了的他们,只要他们快乐就好,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们,这就孝,这样的孝难吗?
子欲孝而亲不待,别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