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我们都喜欢说“随便”
记得有次季度会议,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到总公司。
三天时间开完了公司会议,我们经理又在酒店又进行了区域会议,说完工作上的事后,召集大家的意见,对下月的月度会议选择一个城市。
大家挨个说出自己的想法。
“去a城,那里交通便利,大家好坐车。”
“去b城,开完会还能享受下美食。”
“去c城吧,有个地方适合开会,还不耽误吃喝玩乐!”
轮到晴晴的时候,她说:“随便吧!”
经理立马不高兴了,瞅着她说:“大家都去跳楼,你也随便吗?看来店铺的业绩也是你随便做出来的咯!”
经理说话向来稳准狠,晴晴哑口无言,感到难堪低下头去。
后来回到自己房间,委屈得哭起来,她觉得自己是好意,想遵从大家的意见,没想到一句“随便”招来讥讽。
浅听,是没错,善解人意。但深思一下,问题就大了。
一句“随便”,会让人看到处事的态度和责任感,一个对生活负责的人,会有建议、有热情、热于聆听,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晴晴的态度,会让人觉得是不在乎不关心,置身事外,有失尊重。
我以前是个很喜欢说“随便”的人,并且一度认为,这是自我修养的一种良好表现。
和朋友一起吃饭,问吃什么,我说“随便,你喜欢就好。”去旅行,朋友问去哪,我说“随便,你定。”
和别人相亲,人问在哪见面,我说“随便,哪里都行。”人又问,我们结婚吧,我差点又说“随便!”
后来,和喜欢的人结了婚,我这种“随便”的习惯,被先生当作很严肃的一件事。
每当我说随便的时候,他都纠正我,说别人听到这话时的感受。
然后我意识到,别人不指正我,是碍于情面,指不定在心里有多反感。先生指正我,一方面是让我成长,另一方面也是受够了这句话。
“随便”,既是对他人的一种为难,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不负责。
Part 2. 不招人待见的“随便”
在美国一项“最令人反感的词汇”调研中,“随便”一词以47%的票率位居榜首,由此可见,它是多遭人生厌。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主动权的控制应当是随时交替的。而“随便”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对方。
自己不愿思考,或有异议不满,或怕被否定,或为了迁就别人,不管原因是什么,都会给人一个没有主见的印象。
这样,在工作上,难以让人信服你能挑起大梁;在朋友里,也许是个挺好的聆听者,但无法深夜畅谈;在家庭里,不能起到表率作用,甚至会影响到孩子。
别人在询问我们的意见时,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明确的表示同意或反对,实在没有什么意见时,用礼貌体贴的方式将主动权让出去。
有效的沟通,是互相倾听,互予建议,互惠互利,而不是对方满心欢喜的询问时,一句“随便”奉上。
我们经常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原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有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他问宣王告诉庄子喜好音乐的事,宣王脸色突变,不好意思,解释一番。
但孟子认为音乐即是治国之道,喜欢并非坏事,宣王好奇,孟子说:
“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哪一种更快乐?”
“和少数人一起的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种更快乐?”
孟子告诉宣王,礼乐天然,出自心田,民之乐即王之乐,天下同此乐,王之有也即民之有,这就是真正天下大同、仁德治世的王道。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共同分享内心的喜悦,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这也是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喜好做出来,想法说出来,参与进去,同大家一起分享,并不是保留自己的喜好意见,或遭人误会,或显得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
Part 3. 用不随便的态度,过随缘的人生
佛经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是说不管做什么,我们要注重过程,努力的去做去奋斗,不是贪图安逸、得过且过,不是想着得到回报看到结果。
而常常“随便”的人,看似洒脱,实则是对生活的一种得过且过。
别人问,还没想好的时候一句“随便”,事情来了,不知道怎么处理,一句“随便”,心口不一的时候一句“随便”。
人生要随缘,安于当下不迷茫,不做过多的担心。但生活,要富以热情的态度,不恣意不敷衍不苟且,有主见有担当有坚持。
不要再说“随便”,说得多了就成了一个随便的人。
【90天无戒写作主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