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这一形象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借渔父之口阐述道家“抱朴守真,无为而治”的思想。
而屈原在《渔父》中则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屈原所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对世人沉沦的不满和痛惜,同时抱有自己独自一人无法改变天下的无奈。而渔父所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则是明晰天下形势却随势而流,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屈原的性格是不可能同渔父那般潇洒豁达,他宁愿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行,投江自尽。
自此后人以“渔父”的形象来代表不问世事,出世绝尘的隐士。除了“渔父”之外,“樵夫”“农夫”也是这种隐士的代指。
渔父这种出世的观点与范仲淹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后半句的出世是有本质区别的。范仲淹所言只是自己身处位置不同而担忧的事情不同,其本质仍然是为家国天下出谋划策。而渔父的思想则是,天下事与我无关,我过我自己的,潇洒随性,虽然明确知道天下出了什么事,但是我还是不想管。我们常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渔父就是这种“隐于市”的“大隐”了。
《渔父》作为词牌名首创于张志和。他年少及第,后来遭遇贬谪,从此无意仕途,过着逍遥自在的“渔父”生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们的宋代大词人苏轼除了改写了张志和的《渔父》词之外,自己也做了《渔父四首》,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性格,颇具生活情趣。
苏轼改写《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父四首》: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渔父醉,蓑衣舞。醉时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未醒,一笑人间今古。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有两首《渔父》词,一为: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麟,世上如侬有几人?
二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两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渔父生活的羡慕之情。李煜身为国主,确是身不由己,明明满腹才华,平生只爱艺术创作,却被禁锢在皇位,背负家国大计,怪道羡慕渔父自由之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以上三人,张志和真正做到了渔父般出世,苏轼虽然羡慕渔父的逍遥自在,却几度宦海沉浮,更愿意为苍生百姓贡献自己的光与热,李煜想要撂挑子不干,却因身份不能做到逍遥江湖,成为自由自在的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