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中阅读了樊登老师的书籍《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但内容有点特别。因为这两本书是由很多有名的书籍,围绕“读书”“工作”这两个主题组合而成,谈不上原创,更多的是解读,类似于“说书”。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有价值的点:
01 书中有书,阅读无穷。书中介绍了很多耳熟能详的畅销书,樊老师在阐释的过程中,又会引入很多其它有类似观点的书籍,对于主题阅读大有裨益。
02 坚持说书,坚持分享。这是《樊登读书会》的主要形式,通过详细地解读一本书籍,让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掌握精华。对于说书人而言,“说书”是检验理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回归正题,今天想要分享的点来自《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第四篇“协同”中“如何让他人自觉承担成长的责任?”
在日常交谈中,我们经常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为为别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但奈何建议总是收效甚微。
由此,书中提出了一套“GROW”模型,即四个步骤,目标(goal)、现状(reality)、选择(option)和意愿(will),来达到帮助对方实现认清自我现状、实现承担自我责任的目的。
001 目标
很多人经常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被询问者可以通过第一组问题激发对方找到一个目标,并且把这个目标具体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变成什么样。
第一组问题包括:
你要实现什么目标?
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有什么具体的指标吗?
打算什么时候实现?
你能设想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比如,人们经常会被问:关于XX事,怎么办呢?
这时,你的目标是帮助对方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可以这样提问:“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最想实现的是什么?”“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变成什么样?”
对方如果说:“我想寻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这算是一个清晰的目标吗?当然不算。你可以继续追问:“什么叫作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呢?平衡的标志是什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实现?”
当对方说出具体实现的指标,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实现的时候,这个目标就逐渐清晰了。
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轻易评判对方的目标,容易将责任感从对方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002 现状
在生活中,人需要扮演好各种角色,而角色之间总是穿插进行。如果角色扮演的能力不足,那么生活就有可能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线。认清现状,梳理好线团,是扭转事态的第一步。
关于现状的问题有:
现状是什么?
哪些事让你特别心烦?
都有谁与此相关?
你做过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比如,你问对方为此做过哪些努力。对方如果说:“我没做过什么努力,我好像什么都没做,我就是不停地抱怨。”
看,这些话,如果由对方自己说出来,就代表他正在开始认清现状,同时也不会认为你在指责他。
003 选择
认清目标和现状后,就可以通过提问来寻求解决方案了。
为了激发对方的思考,可以这样发问:
你有哪些选择?
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类似或相同的情况下,你听过或见过别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惰性,一旦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就不会再继续想了,然而这个方案未必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这时要追问一句:还有其他办法吗?
最艰难的状况是你对这件事很了解,这时就容易变成介入。不要轻易地评判说“不行”,如果觉得怀疑,就问问对方这样做可能有什么后果,让他自己去思考。
004 意愿
别以为找到解决方案就完了,还有最后的行动步骤。
最后,可以这样提问:
你打算怎么做?
何时是下一步行动的最好时机?
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
你还需要谁的帮助和支持?
还有哪些资源是必需的?
下次如果有人问意见,你就可以用这四个步骤来实践了。说不定你并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对方仍然感激涕零呢,因为你让他自觉承担了成长的责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