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记这一私密性极强的文体仿佛是在窥视作者的生活与内心,很容易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激发读者的情感。而阅读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日记,则容易令人唏嘘。罗马尼亚犹太作家米哈伊尔·塞巴斯蒂安1935年到1944年的日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书中将每年的日记辑为一集,如同一册册日记本,也提醒了读者们时间的流逝。塞巴斯蒂安的日记大体有几个看点。
一是记录了罗马尼亚国内政治的变迁。作为一个东欧小国,罗马尼亚在一战后政治混乱、经济低迷。20世纪30年代中期,欧洲国际局势恶化,德国重新武装,受日益抬头的极权主义思潮影响,亲德国的右翼力量在崛起,使得该国政坛越发右倾,逐渐走向法西斯化。反犹主义甚嚣尘上,毒化了社会氛围。1935年,塞巴斯蒂安开始写日记,记录了罗马尼亚这一逐步向右转的过程。作为犹太人,作者尤其记录了罗马尼亚政府不同时期出台的排犹措施。而随着战局对轴心国不利,罗马尼亚的排犹措施有所收敛。塞巴斯蒂安也记录了这一时期罗马尼亚动荡的政局和对外政策,如1938年国王镇压铁卫团、1941年1月安东尼斯库镇压铁卫团武装政变,以及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出兵参战,到1944年8月,安东尼斯库倒台,罗马尼亚接受了盟军的停战条件,等等。塞巴斯蒂安记录了这一时期对罗马尼亚政治和社会的观察。
二是记录了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塞巴斯蒂安记录了随着罗马尼亚社会整体法西斯化,自己往日的同事和朋友如何变得越发极端。如他尊敬的哲学家纳埃·约内斯库发表了粗鲁的反犹言论;他的朋友卡米尔·彼得雷库斯宣称犹太人给自己带来了反犹主义;朋友米尔恰·伊利亚德也发表了尖锐的反犹文章……而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其中既有被蛊惑者,也有机会主义者。塞巴斯蒂安记录了这些人许多右翼言论。作为罗马尼亚最有头脑的一批人,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以及战后取得了可观成就,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表现令人一言难尽。这也证明了知识并不能阻止人作恶。
三是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欧洲的国际大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如1939年8月,塞巴斯蒂安记录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这是一个惊人的打击。世界政治的整个进程突然发生了变化。”他还联想到一年前的慕尼黑协定,发出感叹。接着,他记录了8月底欧洲局势的急剧变化,在8月30日晚,他写道:“星期一晚上,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但在昨天,和平又似乎是可能的。今天早上,事情再次变得混乱。希特勒会屈服吗?还是伦敦正在准备最后一刻的背叛?”然后就是9月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就此爆发。然后,在1940年5月,德军对西欧发起进攻,塞巴斯蒂安在日记中记录了战局进展、法军的溃败、敦刻尔克撤退等等,而在6月17日,他写下了:“法国放下了武器!”这天之后,他感到绝望而徒劳,决定不再写日记,直到1941年1月,他才又振作精神,恢复了记日记。这一年,塞巴斯蒂安记录了德军入侵巴尔干半岛、入侵苏联等事件。而在之后几年,他记录了盟军在东线、北非、意大利的反攻,对库尔斯克战役、诺曼底登陆乃至刺杀希特勒等事件均有记录。一定程度上,这些记录呈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眼中的二战进程,也使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些重大历史事件。
四是呈现了自身的生活与思考。塞巴斯蒂安记录了自身在罗马尼亚社会逐渐法西斯化过程中的经历。相对德国以及被德国直接占领的波兰、捷克等地,塞巴斯蒂安所处的社会环境虽然堪称恶劣,但还算安稳。因此,除了对时事的担忧和感慨,以及遭到迫害后经济和精神上遭受的压力,塞巴斯蒂安的生活仍然维持了较为正常的节奏。他记录了自己的戏剧创作、对音乐的热爱,与不同女性的浪漫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他也曾不得不身着民族复兴阵线的制服,并为此十分纠结和惭愧
日记这一文体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这并非有意的设计,没有清晰的开头和结局,也没有跌宕的情节或是刻意的高潮,只是如实记录着十年间的世事变迁,里面提及的所有人都仿佛世间过客。比如多次出现的纳埃·约内斯库,他因为与德国的联系有过高光时刻,塞巴斯蒂安在日记中对他多有微词,认为他的理论“都源自庸俗的政治考量”但最终在1940年,他落寞地死去。塞巴斯蒂安虽然反感他的政治倾向,但此时仍不免感到难过。而塞巴斯蒂安最终的结局更是仓促——1945年5月29日,在熬过了艰难的法西斯岁月后,他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遭遇车祸死亡。
塞巴斯蒂安的日记是时代的记录,也是一部罗马尼亚犹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他以克制的口吻记录了这个动荡的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