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徐建顺教授之启发,对中国教育的问题有所思考,感到其核心乃当先解决“精神、道德、心性”方面的问题,而后再顺其性而习“术”(专业),而数学、英语包括当下的“语文”都仅能归为术的方面。此段文字前日己发至我的“QQ说说”之中,但感到表述的尚不够清晰,故今日再复补一二。
人之决定因素是精神。活与死之别在其有“神”居之,神好似操作系统之于电脑。人之精神力量可支撑人的存在并激发其强大的潜能,人之精神决定人之行为,展现于其为人处事之中,故育人之要在立其精神,而精神之立非古圣先贤之事迹、言语所能立也。
人之立世之基是道德。人要活出个样儿来是一种境界而非物质丰富的表现;而居道德者,与天地人心相宜,故能为众人所钦佩,为社会所认可,必畅达于世间。道德之形成非长久熏习所能变化,非古圣先贤之事迹、言语所能感悟。
人之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感受。幸福快乐是人心的一种感受,悲伤、忧怆亦是人心的种感受。心安则神稳,若能调好心、和其神,富贵时安之,贫贱时安之,还有何忧?故,人之生“心性”调谐当为要务。
人之成功乃立志持恒之果。人的成功是找到与己相应之事,而后能持之以恒地去做它一辈子。而有此恒心者必立志在先,必具排除一切阻碍之强大精神力量并经各种磨炼而成。
人之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三十而能立志、立业者,尚属优秀,今之少年,年近二十不知未来如何者多也,观今高考填报志愿之时,则可见一斑。故,育人不可强为之、急切之,若不然,则伤其神、坏其德、破其性,那时当悔之晚矣!
人各有其性,有喜文,有好武,有尚静,有爱动。人各有其命,有出于富贵之家,有生于困顿之所,有顺时,有背时;此中变数多也,岂可一个模子育人?
故育人者,当顺其性而化之,合其理而育之,因其材而施之,必先其精神、立其道德、调其心性,待时立志、习术炼能,持恒坚守而后可成矣!
丙林
丙申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