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现状不知道何时成为了当代人们的生活常态。
对于改变、对于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人们心生抵触,甚至是社交恐惧、陌生环境恐惧。这种现象的产生要从一个心理学知识说起—“现状偏见”。
现状偏见说的是,人们对已经习惯的现状,即使改变现状更有利,也不愿改变的心理。如果要改变则需付出额外成本,对冲改变阻力。
以至于人们(包括但不限于年轻人)喜欢生活在没有变化、没有挑战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占领“舒适圈”。即便是这种生活充斥着贫穷、疾病、困苦,也无法消除那种熟悉的感觉给人们心理带来的舒适感。
你可能听到过这样的唠叨:“年轻人,要离开舒适圈。”那么“舒适圈”既然这么舒适,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下面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什么是舒适圈?
2.为什么要离开舒适圈?
3.怎么离开舒适圈?
4.离开舒适圈之后要干什么?
01.什么是舒适圈
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人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对,就是你理解的那个圈子),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所以会感到很轻松、很自在,使之不愿意离开。
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出,“舒适圈”代表着一种安逸的、一成不变的生活。相比起改变、挑战、拼搏,这样的生活更能让人内心宁静祥和。通俗一点讲就是只需要凭借肌肉记忆完成日常工作(也可以称之为动作),而不用浪费脑细胞去想那些可能会令自己恐惧或焦虑的事情。
听起来是不是向往得一匹!(假笑一声)
02.为什么要离开舒适圈
了解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离开舒适圈。
这里就不往什么人类进化啊、本能啊之类的高深莫测上扯了。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个话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不离开舒适圈对我们会造成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第二层意思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为了什么才选择离开舒适圈。
我认为长期处于舒适圈里,至少在逻辑思维、行动执行、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这4个方面会对我们产生消极的影响。
①影响逻辑思维能力
打一个比方来说明,人的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通过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产出思维产品。假如有一天这台机器停机或是损坏了,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暂停或者是减缓运行(脑补一分钟)。随着停机时间的不断增长,“机器”运转所需要的剂液不断损耗而得不到补充,零件配件不断老化锈蚀而得不到保养,再想恢复高效产能无异于痴人说梦。
②影响行动执行能力
就拿我来说吧,算得上舒适圈的资深玩家,毕业已经是第八个年头,年龄也刚刚跨三奔四,父X子X,儿女双全这些就不说了。
八年以来,我一直没换过工作,是不是很惊奇。
这样一个单位“老人”,不用再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趋近于零(不是脑退化),工资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日常开支。这里有的人可能会迅速猜测我的工作环境—养猪场,而且从事的是被养殖工作。
我要说的不是什么养殖与被养殖的问题(虽然这些年我的体重真的是节节攀升)。我想说的是,经过这七八年的“圈养”,我的大脑及四肢如期的全面退化了,但咀嚼及消化功能倒是变得异常强大。
③影响语言表达能力
处于舒适圈的人通常不需要过多或者过于复杂的语言表达,简单的日常用语就能满足工作和生活需要。长此以往,带来的将是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
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中有没有那么一个时间段,或者是你遭受到了某种刺激,导致你心情烦闷、寡言少语,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终归会被时间治愈。
当你决心回归正常生活时,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你说出来的话语再不像从前那么风趣幽默且充满智慧了。就像心理学教授弗朗索瓦·格罗斯让说的那样:“当一门语言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之后,即使没有完全弃用,遗忘过程也已经开始。”
没错,你可能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
④影响人际交往能力
处于舒适圈的人有一个特征就是固守现有的生活圈子,可小但不可大,随意变化。典型的表现就是不愿意进入陌生的环境,不愿意结交陌生的人,认为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好的,陌生的就是危险的、坏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叫熟悉偏好。
说的就是一个人往往喜欢和习惯自己熟悉的东西,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总会抱有负面的评价。
这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监禁。
为了什么我们选择离开舒适圈?
其实这个答案挺简单,随便找个中小学生都能写出一篇三五千字的作文来,无非就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知识技能、成为国家栋梁一类的说辞,道理谁都懂,那为什么人们总是陷入舒适圈而不能自拔呢?这里就牵扯出来第三个话题—怎么离开舒适圈?
03.怎么跳出舒适圈
激发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前段时间网络上比较火的段子:美女躺在床上,爸爸(或哥哥)叫她离开舒适圈,她说舒适圈那么舒服为什么要离开……相信大家对这个段子早已了然于胸,不再赘述。
就这个现象而言,我认为离开舒适圈应当遵循从坐起来到站起来再到动起来这一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坐起来—站起来—动起来)
①首先,坐起来
“躺着”代表一种最舒适也是最难改变的状态,就像舒适圈的中心原点,周围是最坚固的壁垒,很难打破。最可怕的是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有可能耗尽我们本就所剩无几的体力和精力。
脑补一下这个场景:上个周末的早晨,原本设定的闹钟从八点钟一直闹到九点,然后是十点,最后干脆早饭和午饭一起在床上吃了(轻蔑一笑),这就是“躺着”这种状态的威力—逐步蚕食你的意志。
不要紧张,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突破“躺着”的壁垒到达“坐起来”的区间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关键一步,因为这一步既在生理上激活了我们全身的肌肉动能,又在心理上给了我们一个“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就像火箭点火成功一样,那不得起飞了啊。
再拿我自己举个栗子,毕竟说错话没人找我负责。
2017年之前,我基本上都是过着佛系生活,无欲无求,从事的多是一些事务性(无脑操作)的工作。
2017年我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我结婚了,而且还得了个大胖小子,在这个强烈外部刺激的作用下,我以迅雷之势扭转人生航向。
当再次站在命运的三岔路口,我选择了阅读(每天4-5小时),并企图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就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但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最起码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迈出了。
②其次,站起来
仅仅做到“坐起来”还远远不够,毕竟“坐起来”只是一个在舒适空间内部进行的,属于内部循环,无法吸收外界的养分。
“站起来”是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过渡的必经之路,能完美地解决与外界隔绝的问题,实现外部循环。
我的做法是经常到室外(特别是陌生的地方)走一走,感受大自然,增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通过这种方式克服内心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如果一个人觉得无聊,可以约上几个朋友,既能欣赏美景,又能思想碰撞。
③最后,动起来
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动起来就要简单得多了,到了这个阶段我们通常已经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或者想做什么,那就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吧。
04.离开舒适圈之后要干什么
跳出舒适圈的人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目标错乱型(为了努力而努力型)
即顿悟人生短暂,不愿再荒度余生,进而发奋图强,制定了诸如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度目标、短期目标等一系列目标,却没有一个称得上目标的目标,每日忙乱、乱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气之下干脆返回舒适圈安然度日。
第二种情况是云里雾里型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是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一脸懵逼,还是回圈里洗洗睡吧。
跳出舒适圈较为正确的打开方式:
第一步,搞清楚前面三个问题,即“什么是舒适圈?为什么要离开舒适圈?怎么离开舒适圈?”
第二步,对过去的生活举行一个告别仪式,可以邀请家人和朋友共同见证,宣誓再也不会回到过去的生活。
第三步,引用一位老领导的先进思维模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强行发生关系”,海纳百川,吸收养分。
第四步,整合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化为己用。
第五步,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能看到这里的基本上都是真爱了,阿三必须比个小心心,感谢对新人的支持。
关于选图,阿三毕竟是个新手,对美的鉴赏能力有限,其次阿三可以说是孩奴,特别喜欢小孩子,所以不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