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断收到朋友们的私信,问我“如何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会识字但是就是不爱读书怎么办?好着急!”
起因可能是这样,我经常在朋友圈晒一些和老二一起的“共读”照片,在家里、在车上、咖啡厅、草地上…我们可以随时拿着书一起读起来。有时候他会过度沉迷,可以不出去玩,也要把手头的书读完(也因此耽误了一些其他科目学习的时间,是喜是忧?)
“学渣”的阅读之路
在他爱上读书之前,有个漫长的小故事:
时间倒回到三年前,因为老三的出生、姐姐的康复训练还有各种忙不过来,老二在快三岁的时候上幼儿园了。两年之后,我们夫妻想要在他上小学前给他更多的陪伴,于是把他接回家,在家放养了一年,读绘本(他喜欢看图不看字)、各种拼搭、户外运动,准备等他休息一年之后读一年幼小衔接再上小学。
谁曾想,这小子因为他的好朋友们都上一年级,他提出意见,执意要直接上一年级。更“糟糕”的是,我们夫妻比较民主,看着他那样坚定,几经商量之后,居然同意了“小屁孩”的决定。
上了一年级以后,因为老二前期识字量不大,读、写都很吃力,语文越来越跟不上,还影响到数学的读题。放学回家,写作业效率低(有一部分原因是放养了一年,没有养成好习惯),阅读时间很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大都是读绘本、看图片,不怎么喜欢读文字书(到二年级才慢慢读文字书,可是也有些吃力)。
而今的他,在我们家庭“图书馆”里,逮着好书就看,一看书就像我小时候守着电视机似的,挪不动了。阅读速度也很快,一天一本,大部头的书也是几天一本,如饥似渴,也仍然爱读绘本。有好几次我拉包裹回家,经过他玩的球场,被他发现包裹里有书时,他马上回家,一睹为快。
阅读究竟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好处?
《朗读手册》里归纳了一个简单的公式: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它是全科全育的,通过阅读可以扩充各学科的背景知识。它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为了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我做对了些什么?
接下来,我分享一下,帮助老二养成阅读习惯、爱上阅读,我做了哪些努力?
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实践过了的家长,分享我的陪伴经历,希望能给读到的你带来帮助和启发。我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家庭,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道理却是相通的。
1、打造阅读环境
为了让孩子们容易静下心来看书,移除干扰环境,我家做了几个调整:
把二楼特别分了几个区域:阅读区、学习区、玩具区,把客厅的沙发、电视机、电视柜都撤走了。换上了长方形的书桌,客厅也有2列图书架,方便全家人一起阅读、讨论。
把所有的玩具都集中放在玩具房,课间或者休息时间,孩子们拼搭、玩磁力片,女孩们玩过家家(如果不能拿出单独的房间,可以划一块专门的区域)。
男孩们的房间放了4列图书架,中间是地暖地垫,孩子们可以坐着或是趴在上面看书。
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重点就是需要给全家营造一个能让人专心而也不打扰的场所。
我们总是喜欢设定在什么场合做些什么样的事,大部分人都习以为常的遵循着这一原则。阅读也是这回事,有这么一个“阅读区”,孩子很容易专注的融入书本。
2、从为孩子朗读开始,播下渴望阅读的种子。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吉姆·崔利斯
这几年我坚持得比较好的是,每天早晨带孩子们晨读、讨论Bible,中午或者傍晚时分,我们会围在阅读区,四个孩子都有一个机会选一本他们想要妈妈读的书(四妹基本都是要我读4~5本她的小书才罢休。)
美国综合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前招生主任汤姆·帕克告诉那些想要提高SAT成绩的焦虑的家长:“世上最棒的SAT辅导课程就是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为他们进行睡前朗读。久而久之,如果孩子们觉得这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他们也会开始自己阅读。”
So,试着成为为孩子读书的妈妈吧,这并不难,你所需要的就是相信和坚持✊
3、大量随手可得、能引发孩子兴趣的好书
我们可能会花几千块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会不会花这么多钱给孩子们买优质的童书?我老公说,在中国,书真的是最便宜的(他的说法让我每次买书的时候心安理得)
我是如何给孩子选书的?
《自主阅读》提到:如果想要获得最好的习得效果,输入的内容就必须非常有趣,或者说必须引人入胜。
我通常是先买一些获奖绘本、小说,还有符合价值观的书,有时也会根据一些推荐书单购买,再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补充。
比如我会根据孩子喜欢的作者来选书、买书。我家老二有一段时间喜欢读《窗边的小豆豆》,我就把黑柳彻子先生的所有书都买了,他一口气读了好几本。
在小静老师的阅读课上,读了二战时期几个作品,其中有一本绘本《铁网上的小花》,是世界插画大师英诺提森的作品,孩子很喜欢,我把英诺提森的好几本插画绘本买回来。
孩子喜欢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我把麦克米伦世纪大奖小说一系列都买回来了,他很快读了《小机枪手》(也可以在图书馆借的哈)
另外,相同的创作者,我会按译者来选书,我比较喜欢任溶溶先生、邓嘉婉先生翻译的书,甚至会专门选他们翻译的书。
4、图画书到文字书的过渡策略
老二6岁之前都是喜欢读绘本,看图画。怎样从绘本过渡到文字书,从陪着读到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我也用了一些策略:
交替读:先从一段一段交替读再到一章一章交替读,循序渐进。难度和长度的设置都很重要,要跟孩子能力相匹配,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可以边尝试边观察自家娃的特点。
这段时间很需要有耐心,父母也可以在读的时候投入、享受(而不是完成任务式),孩子的兴趣、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
读开头:有些书辑我觉得他可能会感兴趣,就读前面一两章,激起他的好奇心,想要自己读完。
利诱:二年级暑假,老二跟我说他想买一套乐高积木,我灵机一动跟他说:“妈妈可以给你买,但是要靠你的努力得到哦。”我和孩子制定了一个阅读100本书的计划(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奖品是他自己在某宝上选的积木套装。他自己开始喜欢上阅读以后,为了鼓励他坚持,我跟他制定了一个乐高忍者兑换计划,每读完5本文字书(起先是100页不太厚的书,到后来升级到200页以上的书),他兑换了很多。
自主选择:有时候我推荐他读的书,他不一定立马感兴趣,愿意去读。通常这个情况,我不会强迫他,而是等待、给他自由。
有时他选择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比如他花半天的时间读完《香草山传奇》、《查尔斯·狄更斯》系列,重读《纳尼亚传奇》、《糖稀帮历险记》有时,他对侦探推理小说感兴趣,曾经一口气读完《真相只有一个》,还用几天的时间读完《神探麦克狐》2个合辑。
我尽量给他选择读哪本书的自由(家里的书大部分也是经过筛选的),让他在其中有愉悦感,跟书建立联结。
孩子和大人一样,孩子在书本中体会到这样的感动与满足时,心灵(经验)的广度与深度也会跟着扩大。内心充实就是幸福,而幸福是孩子成长的泉源。
- 《幸福的种子》
5、以身作则,享受陪伴的过程,贵在坚持
我之前分享过我自己,很难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到现在一个月读好几本。现在我俩经常习惯性的带书出门,去咖啡馆亲子约会或者在车上等姐姐放学,我俩都可以安静的各自读自己喜欢的书。
不管我们觉不觉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耕种自己的生命。在耕种的同时,也在收割以前所栽种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前一段时间耕种的结果。
当你以享受、喜悦的心情阅读时,自然能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也可以享受阅读。
最后,我也想对觉得自家孩子阅读起步晚的家人们说:不为流失的时间懊悔,抓住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在孩子心中播下一个享受阅读的种子。不要着急,从现在开始努力,慢即是快,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时间看得见所有的努力。
现在,我常常会听到这个憨厚的胖小子喊话:“妈咪,过来,快过来,你看……” 。跟我分享他的画、他的乐高搭建、读书时看到的有趣的故事,有心事的时候也会跟我聊,晨读讨论之后,在祈祷的时候,我也看到他柔软受教的心。
我不仅收获了一枚爱阅读的娃,更是收获了一颗与我更亲近的心。
陪伴值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