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自由打卡实践】打卡的内容与格式不限,大家可任意发挥咯~
<实践日志(记录)>
1.昨日刻意实践计划的实施与复盘:
【昨日计划】今天外出与朋友看电影聚会,下午四点半多到家,因为太疲惫增加了傍晚小睡。今晚的刻意实践计划是21:30泡脚+日复盘,22:00进入睡前准备状态(关闭大灯、关闭电子产品和wifi、手机置于飞行模式、阅读纸质书籍、洗漱等),睡前做伸展运动,然后23:00前上床睡觉。
【实施情况】1)日间修复小睡:今天外出与朋友看电影聚会,下午四点半多到家,因为太疲惫增加了傍晚小睡。2)20:40开始泡脚+学习、今日复盘和制定明日日清单,21:30之后有运营的事情,大约22:30结束,此时开始关电脑、关大灯、关wifi、手机置于飞行模式,然后洗漱直接准备睡觉,22:46上床睡觉。然而有些失眠,中间起来做了会日清单。感觉太疲惫了,虽然早晨6:27两个闹钟响起,然而完全起不来,也不想起,睡到8:04自然醒,重新调整日清单,做饭、洗漱、早餐……
【总结】实施情况与计划有出入,主要是做计划时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工作日的疲惫、周六的一日外出的疲惫让我的精力大幅度下降,并非5个睡眠周期可以补回来,顺应身体需求,增加了1个睡眠周期,让自己充电。计划与实施不一致时也不要焦虑、苛责自己,要善待自己,要灵活应对。
2.根据今日内容,我今晚的刻意实践计划:21:30泡脚+日复盘,22:00进入睡前准备状态(关闭大灯、关闭电子产品和wifi、手机置于飞行模式、阅读纸质书籍、洗漱等),睡前做伸展运动,然后23:00前上床睡觉。
3.今日想做的与此微课有关的事情:整理第一周课程后自己的疑问,尝试自己解答。
关键词:可控修复期、睡眠周期、周统计
1、午间小睡的30分钟和90分钟都算作一个可控修复期?傍晚小睡只有30分钟算作一个可控修复期?所以夜间睡眠还是要整个的睡眠周期,不能出现半个或四分之一个?
午间小睡的30分钟和90分钟、傍晚小睡的30分钟算作1个可控修复期,周统计时算作1个睡眠周期。
夜间睡眠的90分钟是1个睡眠周期。每晚的夜间睡眠最好是整数个睡眠周期,有一点偏差也是难以避免的。
2、如果每周35个睡眠周期的话,平均每天夜间睡眠4个睡眠周期+日间修复小睡1个睡眠周期即可,或者平均每天5个夜间睡眠的睡眠周期,不安排日间修复小睡?可以这么理解吗?
可以的。
关键词:夜间睡眠、起床时间
1、固定时间起床更重要还是固定时间上床睡觉更重要?
固定时间起床>>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固定时间起床的前提下,根据想睡几个睡眠周期调整入睡时间。
2、在调整睡眠习惯时,是应该每天进步一点点,例如周一6:57起床,周二6:47起床,还是第一周6:57起床,第二周6:47起床……类似这样往前推进呢?
每周进步一点点,10分钟的间隔,例如:第10周:6:57;第11周:6:47;第12周:6:37;第13周:6:27。
3、如果按照计算好的入睡时间上床,但是失眠怎么办?失眠的时间跟睡眠周期的入睡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失眠时间不属于睡眠周期。10分钟左右的入睡时间可以计算入夜间睡眠时间。失眠的话可以重新计算睡眠周期,做新一轮睡觉前准备,然后到整数个睡眠周期到的时候再上床睡觉。
关键词:睡觉前&醒来后
1、睡前90分钟让身体从温暖到凉爽是指最好不要在睡前90分钟内泡脚或洗澡吗?
洗完澡、泡脚后体温会慢慢降低的。符合身体从温暖到凉爽的睡前准备,周六崔律答疑课也有提到。
2、醒来后直接开手机、电脑,记录时间,听微课,算不算回归电子产品?
一般说的回归电子产品应该是用手机刷新闻、网页、微信等,而我说的用手机、电脑记录时间、微课学习,应该不算,这个也算作滋养自己。
不过为了保证更好的结果,建议起床后15~30分钟再使用手机、电脑,前面的15~30分钟可以洗漱、早餐准备、轻运动等。
关键词:日间修复小睡
1、手机设置免打扰后闹钟还会响吗?
已实践。手机设置“勿扰模式”或“飞行模式”不影响闹钟、定时器的使用。
午间小睡、傍晚小睡采用定时器25分钟/30分钟的设置。夜间睡眠使用闹钟,可以设置重复频率、是否稍后提醒等。睡觉前设置闹钟提醒该做睡觉前准备了。
2、办公室没有空间放躺椅。办公桌在门口,倚在椅子上睡的话进门谁都能看见,感觉很不好意思。所以我都是选择趴在办公室桌上睡,但是感觉不是很舒服。应该如何处理呢?
继续趴在桌子上睡吧,盖着外套防止着凉。向拥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而奋斗吧。
3、午间小睡注意事项的第5种方式是戴着耳机边听冥想边午睡吗?
不确定,下周可以尝试下是否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