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吃饭,期间一个男生打趣的问我:“你们女生对另一半的相貌有要求吗?” 我说,没啥特别的要求。他笑着问道:“能看着他吃得下饭就行?” 我想了 0.35 秒,说:“还得能喝得下咖啡。”
他一懵,一时语塞。我接着说:“因为另一半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啊。”
上周四生病请假在家,昏昏沉沉中看完了一部不长的日剧,《家族的形式》。
男主角大介,39岁。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下了一套单身公寓的房子,生活井井有条,比如,以厘米为单位的布置家具,运动完掐点半小时后喝啤酒,刷牙设置好两分钟倒计时。他认真的工作、认真的生活、认真的爱自己。
女主角叶菜子,32岁。年纪轻轻开始投资,也买了和大介一样的单身公寓,巧的是,恰好是在大介楼上。工作上高效不拖泥带水,生活上虽然没有大介那么一丝不苟,却也在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对生活的热情和要求,像是一个闪着光的女子。
他们都是喜欢只与自己一起生活的人,认为与人交流是件麻烦事,即使是恋人也会相互侵占彼此的空间。
2
影片的最后,男女主角还是不可免俗的在一起了。
两个下定决心要独身一辈子的人,因为彼此的气味相投、三观契合,而产生了一种荷尔蒙之外的吸引。这些年看过很多关于爱情的电影和书籍,这部剧的节奏,大概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模样了。
很多时候在想,是否有绝对的「独身主义者」?人们「独身」的原因千奇百怪:有人自以为乖张又孤僻,无法与人交流和生活;有人一直无法遇见合适的人又不愿委屈自己,渐渐的失去了拥抱他人的能力;有人因为受伤而死心;有人甚至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有着对爱情深深的自卑。
婚姻是文明的产物,保护了两性一对一的伴侣关系,却也破坏了人类情感的更多可能性。
我曾问过许多人,有单身的,有恋爱中的,有已婚的,“你相信你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后,就能只爱一个人,并和 TA 愉快的走向人生终点吗?” 。有人说,相信;有人沉默无法回答,大约是无法确定;有人说,不相信,可又能怎么办呢?
3
影片中还讲到一点,是两代人的隔阂。
男主的爸爸从老家搬来和他一起住,时时刻刻关心着儿子的情感生活。
跳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阂,跳出这些日常催婚的言语,我想,即使「不婚」、「丁克」会遭受到一些周遭甚至亲友的舆论压力,可终究还在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范围内。你坚定一点,挺一挺,也就过去了。
而我们终其一生无法摆脱的精神上的重担,不在于父母说了某些话,或者做了某些事,恐怕是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这个存在本身。
在人格塑造期,家庭对你的影响自不必多言。成人之后,无论你偏安一隅还是不羁放纵,不得不做的事就是「常回家看看」,除了尽我们所能给父母一个物质相对充裕的晚年生活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多沟通」、「相互理解」,有时甚至会「为了父母好」,而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你可以隔绝掉你不喜欢的所有人,唯独无法隔绝掉父母;你可以与所有话不投机的人放弃沟通,唯独得对父母「循循善诱」。
说「精神重担」似乎有点严重了,且显得十分不孝,毕竟,你小时候在泥地里撒泼打滚的时候,爸妈也没有放弃满身污渍的你。姑且把它换成「责任」,可能更入耳一些。
若我有难以割舍的责任感,却又心心念念着放纵与自由,这便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矛盾。
4
“ 我与你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 这是《家族的形式》的结局。
而我的一生所求,不过是自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