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某天,凝视胸口的心脏位置,皮肤有节奏的动。
你知道是心脏在跳,无论你是屏住呼吸,把脸瞥的通红,还是强行按住,都没法阻止它。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正是它的规律跳动让你站在世间,有所思考,做出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的存在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但这常被忽视。
我不会经常盯着心脏位置,或者说感受它的跳动。我也认为奇迹与我没有缘分。
二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好像有天然的逃避倾向。
比如幼儿时期,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心十足,什么都想看,都想摸。
幼儿除非生病,不能行动,否则连自己感冒流鼻涕都不在意,明明不宜吹风,还愿意到外面疯玩。
也从来不关心可能对自己有伤害的危险,都是父母在制止。他只想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关注自己。
再往后,肌肉形成了记忆。
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一边做事情,一边想其他事情,不去感受身体的动作。脑海里则是另一片天地。
同时进行的两件事,摆脱了做事情带来的无聊。我们经常觉得当下很没意思。另一面便是放弃了对身体行动的感知。
与身体相关的有个重要之物——健康。
病时知道健康重要,发誓要好好对待身体。好了后又继续摧残身体,像熬夜,胡吃海塞,不锻炼等。
时常遗忘自己的身体,等到有病痛时又后悔。这是司空见惯的。
此外在有病痛后,总想做点什么去忘掉病痛。如果你去直面,感受你的痛点在哪里,往往会越来越痛。转移注意力,就成了大脑逃避病痛的惯性。
总之,由于对身体难有珍惜感,不知不觉地切断了与自己的联系。尽管我们与自己是真正的朝夕相处。
三
很多时候,我们要经历过无数的沮丧、挫折和孤独,才开始决定回到自身,去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
比如觉察当下,接纳当下,关注此刻正在做的事,意识集中体会自己的一举一动,脑海里放弃幻想以及其他与此刻无关的事情。
通过刻意的引导,我们才能感受到自身,心平气和,且发现拥有的这一切已经足够美好。
这仅是暂时的,生活中使我们分心的事物太多。
现在科技非常发达,能演示体内细胞的工作,比如免疫系统为了消灭入侵者,每天积极的“巡视”。
看到它们出自本能的忙碌运作,许多人动容。
于是有了一句很经典的评论:这么多努力的细胞组成了废物的我。
如同不能直面病痛,人很难面对真实的自己。如果这个自己过于平庸,与想象中的形象有差距,更不愿深究了。
我们始终是更关心外界的反馈,为它喜怒哀乐。
文/怪旅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