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曾曰:愧为卢前,耻于王后。老夫读杨炯诗,虽偶得好句,然其与王勃诗相比,差得太远。 当然,如果要从律方面着手来评比,则杨炯诗更符合律的规范。故此,我们不难看出,杨炯诗风继承者,非李白,王维而是杜子美。 这或许是杨炯能够感到欣慰之处吧。然而,杨炯之诗在于五言,而杜诗则擅长七言。当然,诗中五言比七言要难写。
杨炯擅长赋体,亦即骈文,然而,终不能与王勃相提而并论之。《唐才子传》如此描述:
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馆学士。后为婺州盈川令。卒。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初,张说以《箴》赠盈川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称。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愧卢前,谦也。”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
由此可知,杨炯与王勃一样,同为神童,甚至更早入仕,然而,杨炯一心向仕而不得,转而拍了很多官场马屁,如他所写的《老人星赋》、《庭菊赋》和《孟兰盆赋》就是典型的拍马屁骈文。其中两篇歌颂武则天,一篇歌颂中书令薛元超。
如果不是其堂兄弟跟随徐敬业造反,受到株连,而被贬四川,杨炯可能就平平安安的渡过一生,而不至于结束在长安长达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
唐天授元年(690年),杨炯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可能是造化弄人吧,越是拍马屁,越是只能担任卑微的下等官职。
唐如意元年(692年)冬,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约如意二年(693年),杨炯卒于任上。杨炯终其一生,也只是担任了县令之类的芝麻官,想来极尽拍马之能事,也不过为一裹腹之欲。我不知道,杨炯何来自信说耻于王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