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以前的“课后五分钟”,老师就说了下周是家长开放课,请家长们提前进教室听课。
孩子说:妈妈听,妈妈听!
其实,每周末我都要去医院针灸,爸爸也不是没去参加过家长开放课。但是孩子要求了,我赶紧提前了去医院针灸的时间,好保证能在上课之前赶到,不耽误听课,不让孩子失望。
结果我比孩子到的还要早,还没让家长进呢!我坐在门口听了半天扇贝英语。
这就是我的重视,我用行动来表达,孩子看见了,也就感受到了。
开始上课了。
课前老师先告诉家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学生继续练习巩固,区分两种表达方式:
一种是,问句Do you like…? 回答应该是:Yes,I do. No,i don't.
另一种是,I like…回答应该是:So do I. I don't.
热身活动是分组击鼓传花,拿到花的,就互相问一下喜好。其实还是在练习这两种问答。
然后是分组对抗,答对的就“吃”一块“披萨”——老师画在墙上的。
白板上就有各种形式的题目、单词、图画,学生们看啊,读啊,唱啊,说啊……
后来老师让他们展开“小调查”,每人一张表格,是这样的:
先填上自己喜欢的,然后去问2个同学喜不喜欢,在表格里打勾或者叉。这还是在练习两种句式的表达,同时教孩子学习和体验简单的调查,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
这是我儿子填的。书写好潦草~汗!
下面说说我的观察和思考:
1.对孩子学的任何知识,千万别“觉得”简单。
这两种表达,在我看来,就是几句话的事儿,但是据老师说,上周已经学了,这周还要用一节课复习巩固,而且据我的观察,也的确是这样:有的学生就是会弄混,就是会用错句式。那说明,的确还是需要多练习。
上上次的英语公开课,我就发现——《扎心了!再简单的知识,也有学生学不会;再简单的题目,也有学生做错!》
咱们做家长的,千万别用自己的思维来评判难易,因为你不是孩子,你觉得简单,很有可能一是因为你是成年人,二是因为你是“觉得”,你没去练习去考试。
2.对课外班,家长也要有应有的重视。
一节课40分钟,已经完成快2个环节了,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才来!哇哦,这难道能说你很重视吗?
本来我以为人家远,或者有特殊情况,所以来晚了。结果放学后我问孩子,孩子说:她经常迟到,10次中也得有8、9次迟到。
天那!那还报这个班干什么啊?报班不是为了学习吗?每次都迟到,每次都少听半节课,还学什么?
放学前的5分钟,老师问学生,上次让你们找一找每月故事《sue kangaroo》中的发音和字母组合,咱们来交流一下吧!
15个孩子,发言的始终只有4、5个。老师也很无语。
还有去年的家长开放课上,我看到一个妈妈从始至终都低着头在玩手机(还是这一次《扎心了!再简单的知识,也有学生学不会;再简单的题目,也有学生做错!》)。
有的家长总是不由自主,就把课外班列入“二等名册”,觉得花了钱报了名,就够了,孩子就一定能够学好了,对上课不重视,对作业不重视,报了名交了钱就万事大吉。
等到一段时间过去,发现效果没达到预期,要么埋冤孩子不好好学,批评孩子“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你怎么就不好好学呢?”要么觉得这家机构不行,然后听别人说哪家好,就琢磨着换一家。
3.大课对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来说,容易“吃不饱”。
就像我们在班里讲课,总要让大部分人能够练习,学习好的孩子,不可能总是回答,一部分时间总是在等待别的同学回答,等待老师纠正,估计心里还在想“真笨,这个都不会!”“我举手为什么老师总不叫我啊!”
所以,家长如果有条件,还是要多关注孩子,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4.有时候孩子有走神。
在老师讲小调查的时候,已经接近下课了。而且这个句型我家孩子已经掌握了,就和旁边的同学小声说话,还做小动作,我在旁边,明显看出他走神了。
结果这时候老师叫他来,让他到前面做示范,给同学们示范怎么使用调查表,怎么填写。
他一开始有点儿懵,后来老师一直在讲(因为有的同学听了也没听懂),他很快明白过来了。
下课后我说他,
刚才老师叫你到前面去,你是不是走神了,不知道干什么?
嗯,你怎么知道?
那是,我是你妈,我能不知道吗?
……
所以你看,你不能走神,正好在你走神的时候,老师叫你了。万一你答不上来,老师多没面子啊!她觉得这道题难,才叫了你的。
嗯。
5.在一个老师的角度,看资源配置。
我在想:英语老师用的课件,包括教案,是统一配置的吗?如果是的,为什么我们公立机构不能也这样呢?统一提供和配置,使用方便,保证教育资源的尽可能均衡,也给老师减少了负担。
有一个倒计时的“炸弹”,一点开始引线就被点燃了,越烧越短,设置好的时间一到,炸弹就爆炸了,发出“嘣”的声音。给学生做题的时候用挺好,帮他们计时,有点儿紧迫感,也不失趣味性,我看到了网址,但进去以后没搜到。
可见,家长开放课,不仅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课堂学习情况,对家长来说,也是有收获的。
当然,前提是——你得认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