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本是写给自己的,后来想想也许有着与我相似的人,便发出来找些共鸣。
原来“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小时候在教科书上学过《和时间赛跑》,当时觉得和落日赛跑不失为一项好玩的游戏,偶尔放学也试一试,不过小学放学得早,太阳落得慢,乐趣少了些。
至于“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之类的名言警句,对童年的我并没有达到教育意义。我习惯撕日历,盼着一天撕两页,撕到暑假,撕到寒假,但时间总是过得太慢,唯有睡觉才能把十个小时的长夜瞬间抹煞,我还总怀疑究竟有没有睡够。
现在回首童年往事,十几年光阴真如白驹过隙,似乎只是在一个夜里睡了一觉,就长大了,也会对人说“哎,时间过得真快啊,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90后的笨小孩
当年偶尔看到一本什么杂志,还盘点了年轻有为的80后,印象深刻的有姚明,刘翔,丁俊晖,李晓峰。现在各大媒体开始盘点的,是90后的笨小孩们快要奔三了,他们开始泡枸杞养生茶了,他们的发际线也要往后退了。这些媒体人估计好多80后的,要好好乐一下他们也曾经历过的“祸”,当然也有90后顺应趋势拿自己开涮的。
再过两年,第一批90后便要迈过30岁的年龄槛了。孔子曰“三十而立”,孔圣人的话渐渐地成为了标准,有解读为独立自主的,有解读为成家立业的。
无论如何解读,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年近三十的人都会紧迫感,或是工作上的,或是家庭上的。因为媒体会让你知道在你这个年纪,原来有人已经登上富豪榜了,用现在的话语说,就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甚至前些天还有个90后老赖,因拖欠十几亿登上新闻,即使是个老赖,也是令人佩服的,毕竟很多90后还赖不到那笔巨款。
但无疑还有着大部分人,拿着卑微的工资,在基层默默工作;或者是在某个特别的日子、一条普通的街道,遭受来自情侣们的暴击;或者是站在人生的米字路口兀自徘徊,陷入选择漩涡中,深受煎熬。
好好努力,我全都要
看过一个段子:开摩托车出门一定要戴上头盔,不然会被开宝马的朋友认出来。说是段子,却也是源于现实。我是提倡戴头盔的,遵守道路交通法规,保护自身安全还是蛮重要的。另外,能称朋友的,大多是关系好的,见面了是不能躲的,巴不得一起喝酒聊天,不过我的朋友还没能开上自己的宝马。
在事业上,每个人的起点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前路漫漫,还可以求索。何况90后还没有大腹便便,我们还处在最适合奋斗的年纪。
不同的是有些人毕业了进了腾讯、华为、阿里,有些人则进了天使轮、A轮的初创企业,更有一些拿着高中文凭在城市里来回奔走。我佩服那些走到高起点的人,也从不敢轻瞧那些处在低起点的人。眼前并不代表未来,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宇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有一本书叫《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我并不喜欢看这类书籍,但这句话确是很实在的。有能力,你要去兑现;有理想,你要去努力实现。
历史证明,这个社会是优胜劣汰的。如果站在身前人特别努力,那么落后的你没理由不去拼命。如果不想庸碌一生,财富与地位,有机会争取的话为什么不去努力,得告诉自己:我全都要。
结婚什么的,自然而然
在外工作的我,回到家中,总是避免不了来自父母亲戚语重心长的诘问,有没有对象啊?什么时候结婚啊?然后开始分析本地女孩的好,外省女孩的不好,终究是没有依据的侃侃而谈。
村中同龄的,女的大多已经嫁了,小孩可以打酱油了,男的也有娶妻生子的,这类情况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家中父母想要大办喜宴的心思。
婚姻大事于他们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了说要办个隆重的酒席,赶早结婚生子;小了说找个过得去的女子就娶了,恋爱过程像是赶作业,潦草。我的一个表舅子,与我同龄,正月带着刚认识的女朋友和一箱椰汁饮料来串门,清明过后不久便娶进门了,哇瑟这也太快了,那箱饮料都还没喝完。
之前父母、奶奶跟我有意无意谈及此事,我都是一笑置之;最近又说得多了,便直截了当说,那是五年后再考虑的事了,那时我才二十七八,我心中有数。奶奶听了直呼,不行不行,我听着十分可爱,我堂哥已经让她抱了曾孙,我并不担忧。
有计划,有想法才是好的
“计划”,大概是从小学便熟识的词语了,周末学习计划,学期学习计划我也不知道写了多少篇,其实就是表表态度:我会认真学习的。童年没有计划,所以过得自由自在;现在却不一样了,没有计划,反而过得束手束脚。这周要完成什么,今年有什么小目标要实现,都是计划,是很多职场书籍极其强调的东西。以前我是不喜欢的,现在却也希望成为一个有计划的人,计划工作时间,学习时间,运动时间,发呆时间,事情一多,时间太紧,合理分配才是硬道理。
以前会谈理想,后来渐渐地我觉得理想趋于梦想,带着点梦的性质,少了些理。于是我现在开始谈想法,想法这个词语总归更加接地气点。与父母朋友聊天时,说句“你是怎么想的?”还是可以说出个较为具体的东西的,也比较尊重社会现实。
从梦想到理想再到想法,有些人会想这是不是一个人的退步和妥协。是也不是,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过程。词语的变化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而变,少了些天马行空,多了些可行性,但是没有脱离“个人”的本质。想法也许没有梦想那么丰满,却可能是面对现实问题的最优解,何况我也没有放弃想法升级为理想再到梦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