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师,且自己近视还有一个近视儿子的老师,我是首推纸质书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出于对眼睛的保护。自从几年前小侄儿用纸质书和Kindle做对比让我消除了对电子书的偏见,弟弟送给儿子的Kindle便成了我出门时必带的宝贝。如今Kindle上已存了上千本书了。其容量之大、使用之便捷也的确是不服不行,包括做笔记也是一挥而就。不过我是从不用手机读书的——眼睛受不了。
个人感觉电子书更适合读小说,一口气读下去,酣畅淋漓。特别是碰到那种大部头小说,省去了手捧厚厚一本的沉重麻烦。但想回头翻阅不像纸质书那样方便,除非预留了标签。而那些需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的书,更适合纸质阅读。特别是理论书籍、专业书籍,边读边圈点勾画做批注,随时可以回翻查阅。所以就像常老师说的,在阅读电子书刊时发现了有价值的图书,我也会下单买回纸质书,仔细研读,有时,甚至只为保存收藏。所以,我的日常阅读仍是以纸质书为主。不过缺点就是,家里的书多得已经没地方放了,堆得到处都是!
今天的阅读中,我最关注的不是选择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的问题,而是常老师对待正在发展的新事物的态度。由于数字阅读的碎片化特征,我们总是对电子阅读抱有抵触情绪。太多的碎片化信息使得人们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总是不断的在各种信息之间转换和跳跃,一个人同时要处理多件事情一致,每一件事情都无法沉浸其中。所以作为一语文教师,我也是不遗余力地抵制碎片化阅读的一员。
然而,正如常老师所言:不喜欢“碎片化”,自己就生活在碎片化的世界里;担心数字阅读会让人变得更加肤浅,但一会儿不看看手机里的信息,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以碎片化生存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不论我们怎么抵制,也终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常老师举了苏格拉底的例子:睿智如苏格拉底,也曾激烈地反对文字阅读,认为读写能力的提升、书籍的普及会降低个人记忆力。无独有偶,苏格拉底之后,多少知名人士犯了同样的错误:
一九四三年,IBM公司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胸有成竹地告诉人们:“我想,五台计算机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另一位无声电影时代造就的富翁哈里·华纳,在一九二七年坚信:“哪一个家伙愿意听到演员发出声音?”而福煦元帅,这位法国高级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军总司令,对当时刚刚出现的飞机十分客喜爱,他说:“飞机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但毫无军事价值。”
谁也无法准确预言新的事物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多年以前,我坚持不用智能手机,坚决拒绝微信,直到这一两年,还坚决抵制朋友圈,以不发朋友圈、不看朋友圈为荣,还曾经口出狂言,说过不屑于“昭告天下”之类的话,而现在,出于工作需要,也不得不偶尔发发朋友圈,把自己所做所为“昭告天下”了!我最后的“坚守”是不做微信公众号,然而,上个月开始,作为学带工作要求之一,也不得不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公众号大军。今天,看到一直在博客耕耘的常老师的公众号也开张了,既诧异于常老师如此名师也涉足此领域之晚,也不得不感叹新生自媒体力量之强大!自己这些年是逆时代潮流而行了!
所以,常老师告诫我们,在已经被互联网时代裹挟着前行、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其拒绝潮流,不如认真研究它,利用它,探索新时代的生存方式。这才是我们与时代并进的正确之道,也才能成为“人的现代化”的示范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