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很想试着去理解流行文化和大众口味转变的轨迹。到底是什么促使人们从热爱Frank Sinatra、The Beatles、Motown众杰和Michael Jackson变成如今的为Lady Gaga、Taylor Swift、Justin Bieber和Adele而疯狂?很显然,我无法理解这一切——正如同我不能理解为什么Adele的一首“Hello”会这么火。在翻来覆去听了好几遍以后,我仍不得不表示,这首发布于十月下旬、以摧枯拉朽之势碾压了欧美各大榜单和Youtube并且也在国内音乐平台上收获了巨大人气的大热单曲,其实和Adele的假睫毛一样无聊。
同她几乎所有的作品一样,这首睽违四年的新作也可以算作是一首苦情歌。至于有多火爆,我想大概根本不用我在此赘述,网易云音乐下面几万条评论和微博上一水鸡汤大号的转发自然已经说明了一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中文互联网上也开始流行把热门的主流女歌手叫做Diva。作为一个Diva的Adele,也许的确交出了一份不错的作品。她的歌声仍是一如既往的醇厚大气、深不可测,穿透力极强。相较之下,Sam Smith虽然被称为男版Adele,唱歌反而显得小家碧玉多了。编曲简单也不失水准,副歌上口又洗脑,整首歌听下来也的确可以说大气凝练,感染力十足。
可就是太特么无聊了。
“Hello”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所谓“大歌”。整首曲子的结构是中规中矩的先抑后扬,一切毫无悬念。开场必须是深沉磁性又性感的低音;东西南北地扯了一分钟以后,按部就班地进入了气势澎湃、慷慨激昂的副歌,瞬间拔高音调,恨不得直冲天际。两段副歌之后又吧唧一下掉到了最低点,如此循环往复。这类型的音乐,其原理大概和过山车差不了多少。总在低处玩不出花样,实在有点无聊;总在天上,太过刺激,心脏受不了。索性干脆不停地上上下下,也别管什么起承转合,保证搭乘的游客应接不暇、拍手叫好,也就没工夫再去在意什么细节。
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一首本应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的歌曲,“Hello”其实压根不走心。不要搞错了,它绝对是一首催泪歌。歌词、旋律、唱腔乃至MV的色调无一不是奔着催泪这个目的去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它被按照主流音乐产业的审美标准过于精心地编排和设计,一切只为了向大众的喜好服务——这让你几乎无法感受到Adele自己到底想要在音乐中表达什么,因为她的歌曲只为了强行催泪这个目的而存在。大型连锁餐厅标准化的食谱能够保证食物口味的统一,却永远没法带给你在仅此一家的米其林餐厅中能品尝到的那种喜悦。两者的差别,大约就在于那一点与众不同;这恰恰就是如今的Adele最缺失的东西。
“Someone Like You”和专辑“21”的大红以后,Adele在欧美乐迷的心目中成为了悲情催泪音乐的代表。对于音乐人来说,被贴上一个特定的标签大概算是一件挺纠结的事情。一方面,这代表了市场的认可;可另一方面,这也代表着人们对其产生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期待。是敢于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迎合市场,这恐怕是他们必须要做出的选择;而Adele已经给出了她的答案。尴尬的是,“Hello”一出,粉丝马上就自动认定这又是一首关于前男友的伤感歌曲。哪怕她本人都说这首歌其实并非关于某一个前男友,而是关于所有关于过去的人和事,可粉丝们仍然强行忽略了这些,迫不及待地跑去痛哭流涕,追忆前男友前女友了。
“21”的大获全胜仿佛让她认定了格莱美这个亲戚,千方百计地要向其靠拢。说句实话,在格莱美这件事情上,Adele真是和前辈Amy Winehouse有着不小的差距。一张“Back to Black”让酒屋女成了第一位斩获五项格莱美的英国女歌手,但她的音乐却并没有依附于那帮迂腐评委们的口味,自顾自地把自己的骚灵音乐玩得漂亮,不曾丧失作为音乐人的独立性。可惜斯人已逝,如今国内能记得她的人还有多少呢?相较之下,Adele在“19”的时期尚且是一个挺有灵气的小胖姑娘,曲风多变,还夹杂着些恰到好处的骚灵味道。到了“21”,专辑中的商业气息开始愈发的浓厚,也出现了更多格莱美最爱的大抒情作品。此时正是Adele事业的顶点,作品素质大都很高,但也产出了大热却极其俗气无聊的“Someone Like You”(讲真,Adele在大陆能出名,真心应该感谢当年在微博上不遗余力地转发“Someone Like You”的鸡汤大号们)。然而听过这两张专辑,你其实应该已经能够感觉到她音乐中最大的缺陷:个性不足,或者说缺乏Amy Winehouse那样的灵气。两张专辑几十首歌,除了倾诉感情挫折以外似乎就找不到别的主题,就那点同样的鸡毛蒜皮翻来覆去叨叨个不停,难怪一直被不少国外网友吐槽说她过于做作。
本以为四年的等待会给粉丝们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可 “Hello”也仍然还是那副喋喋不休的老样子,让人感到失望。不客气地说,这首歌压根只是对获得了了巨大成功的“Someone Like You”别有用心的复刻罢了。它听着上口,可并不走心,匠气太重并且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亮点。虽然MV收获了很高的评价,但这其中应该有百分之九十是因为导演是个帅气的鲜肉,剩下那百分之十则像极了八九十年代港台金曲的MV。其中的片段被拿来和另一首来自Lionel Richie的“Hello”剪辑在一起恶搞,Adele的版本虽然和这首老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真心不及其出色。总而言之,除了Adele今年似乎又瘦了一点这件事以外,这首俗套套俗套的大白话歌曲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值得记住的地方。如果你听完这首歌以后痛哭流涕,我觉得你大可以找些别的事情来做。比如,切片柠檬把汁水挤进眼睛里,应该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假如你只是想听一首好歌,在过去的十月里有大把更好的选择;如果不赶时间,你还可以尝试一下右边的歌单十一月前,你应该听的十首歌。
毕竟,在物资不那么丰富的年代,一支小小的牛奶冰棍大概就能让孩子们格外满足;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小超市里不分春夏秋冬都有着上百种口味的美味雪糕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