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算是知名度较高的一本书了,单看其标题就有一种新颖感,天才和疯子是两个极端的人群,作者高铭作为一名影视编剧,用了数年时间去接触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并与之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世界从而汇集成了此书。天才与疯子,读完书后,我觉得代表的是已知与未知,就像书中作者所说的“我们群体性地站在现代的角度,很多东西已经成为了认定的现实”在大多数人的共同认识下,我们的世界被称之为“正常的世界”,精神病人的世界则是荒谬与不正常的,读完本书后,我并不否认这种认知。精神病人由于生理或心里的病变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知,在逻辑与科学上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把疯子这一概念放大就会发现,有些所谓的疯子只是思想理念与大众相悖,与时代背离。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它所处的年代是荒谬的(虽然其后来也被认为是错误的),哥白尼也被认定为疯子,异端。历史上的例子不胜枚举,天才与疯子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认知的差异。
书中的内容主要是与精神病人的交谈,每个精神病人都有着十分“怪异”,或者说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我的刻板认知下,精神病是一个智力低下,不正常的,但是书中的描述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们有曾经的哲学教授,门萨会员,生物学家等等,高智商人才一点不少,以至于在与作者的交谈中引用量子力学,生物进化等高阶名词。这些人大多是有自己独到甚至怪异的理解以至于将自己送入了思维的死循环,作者高铭虽然涉猎广泛但却对这些看似怪异的论述持中立态度,会尝试这去理解精神病人的思想世界,不能说一定要认同未知的事物,而是要对其保持敬畏,作者认为不应该轻易地用已知去否定未知,或者没通过正真深入的思考就去否定。照搬和粗鲁是很糟糕的事情。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要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尊重未知的同时也是在尊重自己,给自己一个去了解探索的机会。书中的很多章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位妄想症患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小说家,而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写的小说,自己则是小说的主人公。一开始读到这里会觉得很怪异难以理解,但是他又能不断证实自己,自圆其说,他的罗辑思维能力甚至比很多正常人都更为严密。
尽管网上有很多言论质疑此书内容的真实性,认为有人为杜撰的成分。但我认为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已知的世界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是幻想世界,人类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认知一切,未知总是占据大多数,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的意识。总是用已知去否认未知只能原地踏步。不同的标准下真实与虚幻也不尽相同,我们所做的 应该是时刻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探索的心,思考的过程是最美妙的。在各种各样因素充斥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纯真,对生活保持新鲜感,对未知保持敬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胡思乱想,都会异想天开,而我们之所以是正常人,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约束在约定俗成之中,用规矩把自己的言行加以约束。所以我们既不是疯子,也不会成为天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初见的态度来体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