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上午第一节是语文课,恰逢学校年级主任来推门听课,同时还有两个同年级同事,我按照昨晚备课思路,上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直到铃声结束,还剩两个小环节没进行了,回头看这节课,思考得失所在。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这节课通过研读教师用书和组内研讨,结合学情,共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热情、风筝”等词语。2、了解课文写作顺序,知道课文写了老北京春节的哪些习俗及详略安排。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我通过出示单元导读页“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让学生了解本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然后又由两个训练目标带学生知道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和习作训练要素(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然后由问学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春节习俗都不相同,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让学生交流之后,再引出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北京人又是如何过春节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接着介绍作者老舍,学生说加老师文字出示,加强对经常要学到的作家的了解。这个环节耗时大概10分钟,有点长。可能是学生交流环节,学生反应慢,组织语言慢,且我挑了四名同学,总想着第一节课,问题不难,让学生充分发言,把能说的都说到,实际上也许没必要,学生回答不精准,老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出来即可,导课前的交流可以简单点,直指所学内容即可。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分两步,一步是自由朗读后字词学习,另一步是说出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的初印象。课文较长,学生读一遍大概三分钟,然后是字词学习检测了,我先让学生拿出了昨晚的预习单,投屏一中上等学生郭雨涵的预习单,让大家核对纠正预习单第一部分字音字形书写问题,结果发现一处错误,凉拌的拌写成了“拼”纠正,醋这个生字有涂改,直接重点分析字形强调写法这个过程大概又六分钟。接着出示黑板上18个重点两字词,指名读,对于出错的“火炽 间断 掺和”纠错正音再读,6个四字词语,读和理解,6个含儿化音词语生读,纠错正音,放句子中师生对读带儿化音和去儿化音句,感受儿化后亲切有趣的特点,3个重点讲解的生字,分析字形,强调易错点,形近字。这个环节完成,铃声响了。第三个环节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第四环节借助表格理清文章脉络,分清详略,没能进行。
二、课堂常规及六步教学法落实。
这节课课堂常规一般,学生才开学,立即上课,情绪不算高。虽然早读开始前,我结合春节热播的三部电影《热辣滚烫》《飞驰人生》《第二十条》中的主旨金句给学生做了情绪电动,灌了鸡汤,但上课时整体课堂积极性一般,有人举手回答,三五个,稀稀落落,课我也是自我状态饱满地进行,但仍然少不了得提醒坐姿及其他。因为教学环节的不完整,六步教学法中“问 学 讲 练 思”都有,就是议的环节没有得以体现。
三、我的思考
这节课成功之处有两点:关注学生,以生为本,对字词的基础训练扎实;发现问题交给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习惯好;预习有检查有落实,课上课下相结合,形成闭环思维。
但同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时间把控不好,教学目标未完全达成,2、字词教学环节待优化,如预习单的使用可放在自读完善上,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可节省时间。
课上后我心里很踏实,是因为我没有即兴表演只挑好的,而是直面问题,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知识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很自责,本来打算新学期上课只抓主要的,把课上的简洁一点,有趣一点,结果第一课仍然是拖沓了,没完成课时教学任务。我想备课不透彻,对自我语言锤炼不到位,课堂缺乏时间观念,环节设计不够恰当,这些都是原因所在。知道问题一定得去努力改正,力争不要老在同一个地方跌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