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在家学习,寻找了一些软件来进行自我监督和反馈,监督自己的同时,也有一些其他体会。趁今天学习状态不太好,就可以以输出的方式来写点东西,和大家交流交流。
这些天我游荡于各类学习APP上,感受到一个存在很明显的现象——名校标签化。过去经济不太发达时,人们对金钱有种盲目崇拜,“有钱人”是一个流行的标签,炫富常常引来众人关注与羡慕。而现在这种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在年轻化群体里,逐步转变成,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因此,很多人依据这种心理,给自己贴上标签,例如哈佛学霸,剑桥学霸。
这一现象有其好的一面。它影射着整个社会对文化教育的注重,这些优秀的人的好的习惯和努力,可以激励我们前行。与此同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大众会不看你这个人的品质或是能力,而直接用学历来定义你。这种现象不仅在网上,在当下的社会上也非常常见,尤其在金融圈,人们常说“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是对很多学历没那么高的人的一种变相的歧视和否定。我非常愿意能够看到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人他们做事情的热忱,努力和坚持。但是也希望更多的人,我们能够抛开这些标签,让别人看到,我们是一个立体的有自己的个性和美好的品质的人,而不是我们的优秀来源于学校的title。我所认识的很多,并没有考上好的学校的同学,也依然怀有对生活极大的热忱,给周围人带来激励与快乐,同样也很值得被欣赏。不是每个人都能登上珠峰,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登上珠峰,只要热爱生活并努力生活,就值得被肯定。
换一个角度来看,"名校标签化"表面上看是一些名校的前浪对后浪的激励,深入其中思考,其实并不利于当代的后浪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观。我在很多学习类APP上见到理想是“考上清华/北大“,甚至只考清华北大的小朋友。这让我想到我自己,我过去也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从小学习成绩比较好,中考的时候全市第一名,高中也常常是学校的前三名,心里只有清华,名校情节根深蒂固。后来高考考得不理想,错过了理想的清华,就又想着怎么才能到清华读研究生,为此整天生活在高压下,整个人变得很焦虑。直到有一天,我爸爸突然说,觉得我失去初心了。我说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因为你忙着追求学历,忙着为未来的财富奋斗,不知不觉你对”快乐“和”价值“的感知度变得很低了。我仔细想了想,还真的是这样。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常常批判的那样,我们为了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精神需求,把途径和目标本身进行混淆。同样,名校是我们实现理想的途径,但是绝不是我们理想本身。真正的理想,不是以学校来定义,而是以人生长远的目标。就像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常常告诉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成为一个科学家,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这可能是一个孩子很稚嫩很淳朴的目标,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比我后来很多年的所谓”理想“都更值得鼓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