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盘芭芭拉.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组块学习。看看它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起到怎样的价值。
组块是什么?
我问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不停的涌入我们的短时记忆。当某些信息反复出现并不断得到反馈强化时就会激活相应的神经环路,此时就会有一条记忆痕迹形成。比如婴儿反复听到“妈妈”这一个词语。当他咿呀学语喊出“妈妈”,并得到妈妈迎面的微笑时,此时“妈妈”与妈妈的“微笑”就建立起一条记忆痕迹;再比如我们咬一口苹果,尝到甜甜的味道。此时“苹果”与“甜甜的味道”之间也形成了一条记忆痕迹。
当我们把头脑中的相关记忆痕迹进行整合、连接时就会创造出概念性的组块,即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比如我们掌握了字母d、字母o、字母g。他们彼此间是独立的,但当我们把它们组合起来并赋予意义时,就变成了dog(狗)这一组块。它们此时就变成有机整体,再简单点说组块就相当于对信息的题纲挈领。
大脑为什么要将信息组块划处理?
把要处理的信息构成组块,可以使大脑更高效的运转,只要把一个想法或者概念构成组块,大脑就不会纠缠于所有的微观基础信息了,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提纲挈领(即组块)
就好像一说穿衣服,手脚就会自动配合穿好,而不是像刚学穿衣服的孩子那样先辨别衣服上下与前后,然后再有意识的指挥左手做什么,右手做什么。再比如写字,拿起笔来就可以流畅书写,而不像刚开始要有意识的去拿笔,然后对准字格,再比照要写的字一笔一笔临摹……组块会将这些碎片的知识构成统一整体。
我们对信息的处理都需要在工作记忆中进行,而工作记忆的可容纳量是4个点位,起初琐碎的信息占满工作记忆(图中左侧),他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连接,会比较混乱。经过大脑有意义的整合后一旦形成概念组块(图中右侧),它就只会占用工作记忆中的一个点位,为工作记忆倒出空间,可以进行更多信息的处理,也就是变相增加了工作记忆的可容量。这就为我们处理更高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任意组块都可以随着我们的加工深度而变得更加丰富,并且可以长期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随时供我们调取使用。
如何构建自己的组块呢?
构建组块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三步:
1、需要我们注意力集中
因为如果我们一心多用或者走神的话,那我们的大脑很难捕捉到信息之间的抽象连接,就会让信息从短时记忆中溜走。
2、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组块
理解力就像强力胶,能把基础的记忆痕迹黏合在一起。如果缺少了理解力那我们就无法很好的提炼出记忆痕迹之间的内在连接。但也会出现我们在课堂上听懂了老师的讲解,合上课本却仍然解决不了相应的习题的经历,问题又出在哪呢?光有理解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测验练习
3、获取背景信息
不仅看到如何进行组块,还要知道何时何地去运用它们,既要学会组块在一定的情境中如何去运用,又需要我们把组块放到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练习与使用。
通过上面的步骤可以搭建起我们的基本组块,但如何去更好的丰富和加强组块,让组块变得更强大呢?
作者也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1、在纸上全程解决重难点习题(习题有标准答案,事先不能提前看答案,详细解题步骤,并且知道每步的原理)
2、再做一遍,关注关键步骤
3、休息,让发散思维开始工作
4、睡前再演算一遍,关注困扰的部分
5,睡醒后再次计算,在使自己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刻意练习
6、换新题,重复1-5步骤
7、“主动”重复——回想(提取练习)
通过这七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组块资料库,强大的组块资料库则是我们解决问题非常有效的做法
组块的深化——组块的迁移
当我们掌握了一个领域的组块知识后,能够将其运用到其他领域,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其他领域知识,甚至是创造出新的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会一门外语后往往有利于我们去学习第二门外语。这就需要我们抽象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能将组块有意识的迁移到不同场景,从而实现不同知识间的贯通。
幸运女神总是喜欢光顾有准备的人,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构筑自己强大的组块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