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多美去上早教课,上了秋千环节时发生了一场小风波。
这个环节虽然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游戏,但是顶数小秋千最得小朋友的喜爱,因此总是满员状态。多美排队等了一会,终于轮到她时,她开心极了,慌慌忙忙坐上去就要荡。刚荡了几下,跟我说不舒服,我拉住绳子,她重新调整了一下姿势准备接着荡。就在这个空档,一位妈妈抱着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她们以为多美不玩了。但这个小女孩看到多美重新扣上安全带,不下秋千,一下就哇哇大哭起来。小女孩的妈妈说:“再等会儿
,小朋友还没有玩完。”
小女孩听不进去,非常生气地向前拽住了秋千的绳子。
多美紧紧握着秋千,不肯下来。
女孩妈妈轻声相劝,但是没有阻止孩子摇拽秋千的行为。
我稳住秋千跟多美确认:“宝宝,这个小朋友想玩秋千,你愿意让这个小朋友先玩吗?”
多美说:“我不愿意。”
我就看向那个妈妈说:“我宝宝还没有结束,麻烦你们再等一下吧。”
这位妈妈把孩子抱开一点,我荡了下秋千,多美悠起来,但小女孩却哭得更厉害了。
小女孩在我的背后哭得很大声,这哭声包裹着我,让我浑身不自在。头脑里萌发出强烈的想让多美赶快下来让给那个小朋友的念头。但几次话到嘴边,都被我硬生生地咽回去了,被不安情绪包裹的我仅靠一丝直觉引导着没有强迫多美分享。而多美似乎一点没有受影响,玩得非常嗨。大概又过了三分钟,多美说:“我玩好了,让小朋友玩吧。”
小女孩立刻破涕为笑,开心地坐上秋千玩了起来。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虽然只是一场小小的风波,却又一次扎中了我的痛处。可能是因为性格比较柔和总是被大人夸赞懂事。经年累月的夸赞不但没有让我越来越优秀,反而成为了桎捁我心灵成长的枷锁,懂事这个标签总是让我看不到自己的需求。无论什么时候,妹妹的需求才重要、客人的需求才重要、会哭的孩子的需求才重要,而我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只能无欲无求,仿佛只要我稍微表现出来一点自己的需求,自己心里就过意不去,总会有个声音响起——“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就像这个小朋友哭起来,我在心里评判自己,你看你一个大人,竟然护着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孩子弄哭,你太自私了。因此我感到浑身不自在,实际上,女孩的妈妈并没有这样说我,小女孩一时没有得到玩具哭起来也是正常地表达方式情感。我只是仍然被自己的标签束缚着。
我小心翼翼地活在这个标签下,看起来像个圣人一样任劳任怨,懂事贴心,但内心对周围任何人都亲近不起来,也不懂得真正去关爱别人,因此也很难交到很多朋友。记得小时候,我尤其疼妹妹,什么事都让着她,但是她却不领情,常常说我假惺惺、虚伪。小时候觉得特别委屈,为什么我的付出换来这样的结果呢?现在想想,一个从来不会表达真实感情的人,怎么可能不虚伪?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标签,影响了我半生的命运。
有了这样的觉察,我才有了后续的觉醒。我时刻觉察不在生活中给多美贴标签,时刻注意看到实实在在的孩子的状态和事实,不再用自己的头脑去处理问题。
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个宝宝在大人的看管下一起玩耍,不管宝宝多大,都能看到大人在教宝宝分享的场景——把你的食物跟小朋友分享下吧,把你的玩具跟小朋友分享下吧,把你的绘本跟小朋友分享下吧。甚至有的妈妈,一看到别的孩子看上自己孩子手里的玩具,二话不说,就从自家孩子手里抢下来递给对方孩子。
每当这时我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问一句:“这孩子真是亲生的吗?不是你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同情宝宝三秒钟,接着讲。
分享的基础是充分享受物权,并且按照儿童的基本发育特点,儿童在满3周岁以后会在和朋友玩耍时学会分享玩具,但也不能每次都做到。等到4、5岁以后,孩子自然进入交换、分享阶段。(参考书目: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四五岁后,孩子经常带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候会很大方地借给朋友玩几天。妈妈们会经常发现,孩子早上带走的玩具,晚上不一定能带回来,或者带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回来。
但是也有妈妈反应,我的孩子都四五岁了还不懂事,特别自私,不懂得分享,别人碰一下他的玩具立刻歇斯底里没玩完了地哭闹是怎么回事?孩子的这种表现与2岁儿童无异,最大的可能就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尊重孩子的物权期,导致孩子仍然陷在这个阶段,没有顺利过渡,当然也有可能是儿童自身在这方面的发育较晚。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该尊重儿童当前的状态,不论是2岁还是4岁,我们都应当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才能顺利帮助到孩子。
0-3岁是儿童自我安全感构建的关键阶段,孩子不仅在情感上对父母有安全依恋的需求,在物品的归属方面也有自己的安全需求,只有当父母充分允许孩子占有、享受物权之后,孩子才会顺利过渡到更高级的需求——交往需求之中。
在教孩子分享之前,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顺从儿童的天性,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物权意识,在儿童表现出“护玩具”、“自私”的表现时,我们不要强行要求孩子分享,应该用语言告诉孩子:“这是你的,我还给你。”“这是你的物品,你不愿意给妈妈玩吗?好的,你的东西你自己做主。”
但在公共场合玩耍时,我们都应该遵守公共场合的规则:公共场所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但是谁先拿到谁先玩;不能用从别人手里抢玩具等粗野的行为获得资源;可以跟小朋友表达需求,小朋友有接受的权利,也有拒绝的权利;孩子有等待的权利。当孩子在公共场合玩耍独占所有的玩具时,我们应这样提醒规则:“这是公共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宝宝不能独占公共玩具。”在遇到需要排队的情景时要提醒宝宝:“小朋友没有结束,请等待。”
事实上,当我们全然地尊重孩子的发育特点,孩子就会更加顺畅地渡过“物权”阶段。27个月的多美前几天有了新的变化。之前,我总是喜欢玩这样的游戏:我有一个望远镜,是妈妈给我买的,我拿着望远镜看远处的小鸟,Peppa看见了,也想要。Peppa说:“美美,你愿意把你的望远镜给我玩吗?”美美说:“我不愿意。”Peppa就哇哇哭起来了,就回家找妈妈了。
最近她的过家家游戏有了新进展:我有一个望远镜,是妈妈给我买的,我拿着望远镜看远处的小鸟,Peppa看见了,也想要。Peppa说:“美美,你愿意把你的玩具借给我玩玩吗?”美美说:“我不愿意。”Peppa就哇哇哭起来了,美美说:“Peppa,我愿意给你看一小会会儿”。于是拿着望远镜往Peppa的眼睛上一放,立刻又拿了回来。
当她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也不像以前那样一毛不拔了,而是开始主动说:“妈妈,你尝尝我的薯片。”
当我张大嘴巴时,她又小心翼翼地说:“妈妈,小点口。”
好的,妈妈小点口,等着你的心慢慢、慢慢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