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拜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李校长的校长之路从高密四中到高密一中,再到北京十一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职业生涯从教学一线到教育局长,再回到教学一线。他经历丰富,思想开阔,理念先进,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为了追求心中教育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的教育。改革之路虽充满波澜,但是李校长心怀大我,至诚报国,做真的教育,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做出了让学生喜欢,令同行敬佩的真教育。读其书,思其行,念其人,都让人感慨唏嘘,敬佩不已,思考教育的内涵。
一、包容
李希贵校长说:“我们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一个能接受自己缺陷的人才有可能接受他人……完美只是一种概念,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如此苛刻?”多么清醒而又客观的认识!
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们只有承认学生是不完美的人,才能怀着包容之心去看待和对待他们。才不会拿着圣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才不会胸怀狭隘,行为刻薄,经常谴责与打击。
二、等待
既然不完美是世间常态,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常态,那么,为人师者就应该充满耐心,寻找时机,把握良机,循循善诱。切不可求全责备,陷自己于暴躁,沉学生于自卑。
更何况,每一个人都是时间中的人,都是处于成长中的人,今天的不足,明天可能就会弥补;今天落后,明天可能就迎头赶上,甚至轻松超越。一个人的成长,受身体发育、心理成长、环境因素、教育时机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因人而异的,或早或晚,不必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一刀切做法,对于暂时落后者会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三、发现
人不是产品,标准明确,执行严格,可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人则不同,每一个生命都生而不同,人体充满无限奥秘,个体差异天壤之别,理应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但是,教育者出于利己的便利,惯性的思维,喜欢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人,用统一的要求去筛选所有人,唯分数论的一刀切做法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做法,也是被大多数人认可了的做法。于是出现了要求鸭子会爬树,猴子会游泳,乌龟去赛跑的荒谬常态。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天才,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这种天赋常常没有被发现,就被统一的标准所扼杀;或者,被发现了,却被迂腐的传统观念忽视,继而泯灭,终究沦为泯然众人矣。所以,成为天才,成就卓越的前提是发现天赋,发现特长。只有尊重天赋,才能继而培养特长。放眼当下,优秀的人靠的是发挥特长,而不是弥补短板,没有人能够依靠缺点走向卓越。
四、唤醒
我们常常说教育者需要对教育者进行启发唤醒。但是,对于不喜欢的事情,甚至是厌恶的事情,是很难启发唤醒的。对于喜欢的事、擅长的方面、天赋所在,很容易就能启发唤醒,培养成长。
如果我们还没有能够发现他的特长,我们就应该学会等待,而不要急于否定,武断的否定可能扼杀了激情,进而阻碍了一切天赋的成长;如果,我们有条件,就应该给他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去尝试,在尝试之中发现,在发现之后培养。
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教育,需要包容不足,学会等待,发现天赋,唤醒激情,不要因为我们的保守、落后、短视,忽视了天赋,错失了机会,扼杀了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