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我遇到一个来面试操作工的人,仔细一聊我才知道他之前做生意挣了一些钱。在我们这边买了两套房子,还有两辆车。车子先不论,这两套房子均是在房价的最高点贷款买入,现在因为疫情的影响生意黄了,只能出来先做些零工还贷款。我问他为什么在最高点买,而且还买了两套。他说那时候听说这边儿要通地铁,就想搏一把。这样的例子,近期实在是太多。因为疫情反复,一些炒房客不幸被席卷其中,“法拍房“,“甩房潮”,“0元卖房”这样的文章隔三差五都能看到。再房价的高位进入想要放手一搏,在做这么重要的抉策时又有多少人真的是理性思考过的?
我们的一生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决策,失败的婚姻,选错了职业发展方向,找了不合适的合伙人,投资失败……你说做错决策的人是认知不足,能力有限,谁说高知人士的决策就一定万无一失?
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就在《超越智商》中说决策的能力和智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可能你特别善于学习,日常生活中都做的很好,还是一位技术高手,但是你决策不一定行。那么如何做一个好的决策呢?在万维钢著的《佛畏系统》中我为你找到了答案。
得到APP的用户可能会听过万维钢·精英日课。他是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作为“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的得主,他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学习究竟是什么》《科学思考者》等。
他在日常做事系统这一章里的用系统思维全面提升你的决策力,总结出 科学决策规律的三步:
第一步,看看你手上有哪些选项。
第二步,评估各个选项的价值,选择那个价值最高的选项。
第三步,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what ?!就这么简单吗?这么简单,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好?原来我们每一步都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误,导致最后选错。那在实际的过程中应该怎么运用呢?下面我以朋友的决策举例。
问题背景:小美和爱人的户籍所在地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孩子落户口的时候落在南方,目前他们一家在北京生活,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之后面临着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的问题。那他们是要提前回老家?还是要在北京等孩子上到高中转学到河北?回老家又去谁的老家?这个决策要他们久久不能决定。
现在我们用这三步来分析一下。
第一步,列出自己所有的选项。书中写到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找张纸坐下来,平心静气的把所有选项写在纸上。使用“思维导图”或者“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把提出的各种方法写在纸上。这一步追求的是穷尽,特别不靠谱的方法也可以启发大家。重大复杂的决策,可以专门请外行参加,或许可以获得奇思妙想。切记外行一定不能和你有利益冲突,否则讨论将会变成相互打压。
第二步,选择价值最高的选项。在删掉不合适选项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非理性倾向,我们可以找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反方。要反方寻找证据,推翻自己的决定。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一意孤行。你要能找到充分理由去说服反对你的决定才是成熟的。即使这样,我们的选择也不一定是对的。你还可以多看看别人做类似的事情的时候,结果如何进行借鉴。
第三步,调整。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我们决策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情况。如果考虑到这个情况,我们应该做别的选择,那就及时调整我们的决策。
我们回到上面的问题,根据以上这三步我的朋友对她每一条路进行了分析有了自己的决策:
①继续留在北京。一起打拼多年,对这边的职场比较熟悉,还有些人脉在这边,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作变得越来越不好找,生活的成本高,孩子不能在这边高考,如果在高中转为河北考生,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可以接收的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河北省的考生众多分数高。
②回北方的老家发展。最大的好处是高考的录取分数低,那边的教学质量低,孩子在北京打好基础,回去学习考试有优势,但是那边的就业机会少,在事业上缺少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孩子的发展最主要还是能力,不能只看高考的分数。
③回南方的老家发展。南方的工作机会多,教学质量高,虽然高考的分数也不低,但是孩子的户口在这边,可以进入到更注重能力培养的学校。但是好久没有待在老家了,丈夫自己都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对于像小美这样几年才陪丈夫回来一次的,还有没怎么回来过的孩子来说想要适应这边的生活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综合上述考虑我的朋友还是选择了和老公一起回南方老家,适应新的生活。
除此以外要做出高水平的决策,作者还提到:
第一,应该把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拍板者分开。你应该有一个智囊团来获得多个思维模型,让头脑里有不同的声音。在他们达不成一致的时候,你可以一锤定音。
第二,应该把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分开。决策总有输赢。我们要做到的是增加赢的概率,千万不能因为每次的输赢而左右情绪。
第三,应该把决策贡献和决策者身份分开。大家在决策中畅所欲言。不要讲什么论资排辈,弄得有些人不敢发言。
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决策工具,请你在下次决策的时候和你的智囊团仔细的分析,不要再那么草率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