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帅1988
一、概念:不值得定律
领导:“小王,你这个方案不行啊,再从做一份吧”!
小王:“不行?为什么啊?”
领导:“哪这么多为什么?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赶紧做去”!!
小王:“...........”
我认为像上述这种领导还是普遍存在的,他们从来都是“一字千金”,与下属沟通时从不做解释,而且绝不容许你反驳他。他自认为这种军队式的管理才是对执行力最好的诠释,殊不知,这种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式的“官僚主义”作风会令员工们很反感,员工们被怼的莫名其妙,委屈、甚至愤怒。
军队式管理没有错,但不是所有管理工作都可以用,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适用。你命令某个员工去做某件事,他会做,但是他会很反感,他甚至会想:你TM有什么了不起,当个领导就牛了?摆什么架子?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一下黄金圈法则(做什么、为何做、怎么做),你不光要告诉对方要他做什么,还要告诉他做这件事的原因或者意义,以及做事的方法。这样才算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沟通,对方才乐意去做。领导也是要讲道理的!!!
二、运用:如何从做什么,怎么做,走到“为何做”的管理境界
1、说明“意义”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这句话是当年乔布斯为了让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时说的话,简单的一句话,正因为把某件事情赋予了不凡的意义,才会让人听得热血澎湃,激动不已。
很多人说马云创业初期的时候只会“吹牛”,结果吹着吹着,他的员工就信了,宁可放弃高薪职位、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也要跟着这个像“干传销”的人去干。吹着吹着,他的投资人(孙正义)就信了、吹着吹着,他自己就信了。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后,作为当初只是一个小前台的童文红,她持有的阿里巴巴0.2%的股权,当时的估值为3.2亿元,记者采访说当初是怎么加入阿里巴巴?并坚持到现在的?童文红说: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马总说的这件事很了不起,就不明就里的跟着他干了,后来困难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干,就只剩开会了,他(马云)不断的告诉我们: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明天的夜里,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希望就在眼前,千万不要放弃,记住我们的使命。
使命感和愿景,让这位小前台在阿里巴巴,一呆就是十几年,幸运得是,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这应该就是对于“意义”这个词,最好的诠释了。
2、讲清“道理”
看了今天的文章,突然想到了前两天学习的“意愿与能力”的问题,意愿是做事的想法与动力,意愿是可以转化为愿意的,只有愿意做,才能做得好。那么管理者“命令式”的做法,把这种意愿“强加”给我们的员工,逼迫他们去做,这还能算是愿意吗?还会做得好吗?
其实管理者的这种做法,无非也是想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奈何方法使用不当,过于强硬,起了反作用。
案例:平时早会的分享课件,我都是鼓励员工们自己尝试寻找题材,设计模板,独立制作完成。但术业有专攻,大部分时候做的都是“惨不忍睹”,在审核课间时我一般是这样说的:非常好,这么快就做完了!效率越来越高了,总的来说很好,思路清晰,内容简洁易懂,字体、字号使用的都很规范,看着不乱,越来越牛了啊!但是呢,我觉得应该得再修一下(做什么)就更好了(注意这个词),内容简洁是对的,但是整体看来有点单调(为何做),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动画和图标,我教你两招制作PPT的“不传之秘”,保准让你的课件又实用、又好看(怎么做)。
3、鼓励“自发”
员工能够自主、自愿的去做某件事,就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去做好,但前提是他首先要有意愿,才能自主自发。那么有意愿的前提:一是他觉得这件事有道理,就会去做。二是因为他受到了重视,就会主动去做。
所以说,作为管理者,如果想让员工积极主动的去做事,首先要在安排一件事情前,尝试将问题抛给对方:你觉得这件事怎样做才好?接下来,只要他愿意发表意见,第一步就成功了,剩下的,你只要做好意见的收集就好了: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这三点........,我觉得很不错,去做吧!员工受到了重视、得到了认可,你说他会不会好好做事呢?
读后思考:说明“意义”、讲清“道理”,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参与到“决策”当中。将这三点运用到我们每次的工作执行当中,让这件大家不乐意做的事情变得非常“值得去做”。管理是门学问、说话是项艺术,个中的滋味,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好好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