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到了MTBI人格测试,是2013年的时候,那时遇到工作上的危机,失眠严重,有时候半夜醒来自己忽然失声痛哭,不能自已。我联想到可能当时的工作不适合我,怀着好奇答完了N多道题,得出自己的类型是INFP,有些释然了。
事隔多年,《天生不同》这本书再次唤起我对MTBI人格测试的认识欲望,是因为我身边朋友总提到她们做了这个测试。怀着最朴素的好奇心,我找来,趁有时间仔细研究一番。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帮自己了解人与人不同的适合大众的心理学读物。书中的内容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对,就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但后来俩人闹掰了的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荣格为心理学从业者写过一本著作——不是《红书》,另外一本——《心理类型》。据说这本书有些晦涩难懂,一般读者很难消化。但总有不怕困难的——
本书的作者伊莎贝尔·迈尔斯并非科班出身的心理学家,但她把半生精力都投入在荣格学说里,努力把这本书推广和应用到普通人可以看得懂用得上的程度。这一举动在当时是相当的了不起。因为这一想法具有前沿性:尊重了每个人的独特性以及每个人的偏好和习惯。作者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归纳,MTBI测试问卷应运而生,收到了大量民众的认可。
1.平衡理念 ——主导心理功能与辅助心理功能相辅相成
荣格在自己的临床实践工作中注意到所有的心理功能中总有一种心理功能处于主导地位,并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他把这一发现与自己最先提出的外倾——内倾偏好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的著作《心理类型》的基础。想要保证个体的生活效率,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这四种心理功能就必须分出主次,进而确保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除了在重要的生活事件上作为个体主导心理功能的补充,辅助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职责:维持外倾与内倾,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之间的平衡。
作者在书中多次表达对荣格理念的认可,她提到三个只要:
“只要我们还需要与他人交流,只要我们还在与他人共同生活,只要我们的决定还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就必然会对我们大有裨益。”
2. 原型理念——外倾型还是内倾型是生来就有的,内倾型优势明显
由于社会上一些人对内倾型人格存在偏见,作者对内倾型人格的优势进行了特别说明 :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连贯性,极强的专注力,即使没有他人的支持和认可,也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事业。不管是荣格还是作者,对内倾型人格“偏爱有加”。猜想和作者本身的类型有关系。因为在本书的初版前言里提到过自己和妈妈都是内倾型。
3. 结合实际——感觉与直觉各有好处,不同环境可逆袭
书中介绍感觉与直觉的部分时,举了两种类型的人考试的例子。同样的时间里,感觉型的孩子要比直觉型孩子做题慢很多,因为他们需要一字一句地仔细读题,确保不只是看懂题目,而是要准确理解题目。似乎看起来,这会成为他们的弱点,而实际上他们的考试成绩往往比较高。这也许能解释我们身边“很会考试”的那部分人,看似他们考前没怎么准备,交卷很慢,但是往往公布成绩时,他们能得高分。于是,我们不用盲目羡慕嫉妒了,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先天优势。
结语:
为了使读者轻松阅读和理解,这本《天生不同》贯穿了大量理论,列举了贴近生活的例子,还附上了大量的数据和实用的表格,使我们一目了然不同类型的对比。因此本书的实用性更强。作者在书中还很贴心地建议我们,在清楚了自己的人格类型之后再来阅读书中介绍的内容,会有更深的体会。
值得多说一句,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理论分支,本书介绍的人格类型基于荣格的理论,此外还有精神分析的其他理论视角下的不同划分,在此不再赘述。我们理应抱着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和看待,所有的观点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