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电视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作为真人秀鼻祖的《爸爸去哪儿》一直被广大网友追捧,或者诟病。这个情况,并没有因节目的一再更新升级而停止,引起网友们诟病的是节目质量越来越差,还是只是想借机吐槽一下父亲?节目的热播与热议,不仅是节目本身,更多的是让每一个看客都从中体味到了中国式父亲的隐忍、无言和深沉。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面对五岁的小女儿Cindy长时间大哭,田亮毫无办法,这被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批评为“没有感情沟通能力”。专家说,田亮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不会感受孩子的感受,陪她度过这段不安,而是希望她赶快停止。”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就像后来上节目的林永健,因为给孩子排练,训斥了调皮的大竣,导致大竣脱口而出:“你是魔鬼吗?”随后,林永健有些激动的回答:“我是你爹!”其实,这是“中国式父亲”的通病。
千百年来的父权主义,男主外女主内,父父子子,甚至“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模式,把咱们的父亲推上了一个上得去下不来的位置。其实,父亲这个词,代表了更多的责任。咱们的传统式父爱,只是太隐晦。不用怀疑,他们绝对可以随时为孩子牺牲一切,为孩子付出一切的。
针对网上的热议,当事人林永健也发出自省,称以后会跟其他优秀爸爸学习,努力的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作为父亲,这已经很难得了。作为公众人物,林永健对儿子的道歉,更是难能可贵。当父亲在孩子面前既能伸又能屈的时候,父亲的形象才能逐渐更加圆满、高大。每一位父亲都有很多话与孩子表达,只是一直以来的威严形象令他不知如何打破,沟通。从节目最后一个写信的环节就可以看得出来,提笔不知如何开始,一旦落笔便不知结束。虽然字迹可能潦草、模糊,父爱却已漫出了胸膛,溢出了信纸,说尽了一生的话。
如今这个不写信的年代,父子之间连一则短信都寥寥数字,是不是我们与父亲之间已再难修复、重建?我们追溯过往去寻找方法,却发现咱们的父亲,不说话,他们写信。
书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环境安静对你的精神最要紧。作事要科学化,要彻底!我恨不得在你身边,帮你解决并安排一切物质生活,让你安心学习,节省你的精力与时间,使你在外能够事半功倍,多学些东西,多把心思花在艺术的推敲与思索上去。一个艺术家若能很科学的处理日常生活,他对他人的贡献一定更大!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傅雷《傅雷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附课程表: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俱,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锁。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写日记、须端谐,凡日问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己出,终身不间断。七、日知其所亡⑧、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金寡,气之盛否。九、谨言、刻刻留心。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由此可见,父亲们要么不说,要么落笔如啰嗦妇人,且事无巨细,一言不合再附一份课程表。虽然有《诫子书》仅86字,却浓缩了诸葛先生毕生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不仅将爱子之情表达得深切,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所以,谁说父亲不说话,他们只是不用嘴而已。
搞清楚了中国式父亲的特性,不如尝试着先写一封信,甚至一封邮件,写下你的困惑、疑问,让父亲知道自己老而有用,最后再附一句:盼父回信,相信父亲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