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北京人,最喜欢养鸣虫娱乐,你怀里揣着蝈蝈,我袖里养着竹铃,偶遇攀谈时,大家总会拿出来彼此欣赏炫耀一番,尤其是在那窗外飞雪的日子,主客们齐聚在温暖的居室中,一边品着香茶,一边听着虫鸣,谈笑风声中透着那种说不出的悠闲洒脱。
也是奇怪这类的小玩意儿,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居然如此地生命旺盛,天寒地冻中,唯有那一声高似一声的鸣叫,仿佛让人们置身于炎炎的夏日,难怪在北京的冬日里,总有那一群群售卖鸣虫的小贩,带来一箱箱产地不一的小玩意儿,热情地向前来的买家们兜售。
老公是个老北京,对各类的民俗文化都比较有研究,跟着他多年下来,自已也增添了许多爱好。比如养鸣虫,几乎每年的冬天,老公都会给我买上几只,装在精致的小盒中饲养起来。
要说那装鸣虫的小盒,家中就有几种:一种是小竹筒式,长约八、九厘米,原料自然是一小段切下的竹子,在竹筒的下方镶上底座,上方则套上口,材料可以用上好的小叶紫檀,也可以是影子木,红酸枝,还有一种鹿角材质,看起来很像是象牙,白白的很是好看,上好口还要盖上蒙心儿,以封住筒口,这时的材料可以用玳瑁,也可以用椰子壳等等,到这,一个漂亮的鸣虫罐儿就完成了,在里面装上竹铃,叫起来声音好听极了。
还有一种是两居的小盒子,长约八、九厘米,宽五厘米上下,,材料有小叶紫檀的,也有竹子的,上、下两边有镂空的雕花,中间并排两个长方形的小阁子,上面盖了可以推开的玻璃,以方便装入鸣虫,玻璃上面有可以拆卸的滑盖,滑盖上是各种图案的雕花,天太亮时,可以盖上滑盖以挡住明亮的视线,小阁子里便黑下来,这样的小盒子可以摆在书桌上或是床头,里面养上铃子,细小的叫声并不吵人,听着它自有一种安然自在。
装蝈蝈儿的罐子就更多了,有透明的有机玻璃罐儿、还有样式各异的葫芦罐儿,品种繁多甚是好看,那有机玻璃做成的透明罐儿,做工极其精细,底部做成螺丝扣,可以拧开方便蝈蝈出入,上面则是一样的装上口,做好蒙心儿,只是蒙心儿上的空隙要比铃子罐儿的大些。
若是用葫芦材质的就更是讲究了,选上一把好看的葫芦,锯掉上部,单留那葫芦的尾部,根据葫芦的颜色样式配上合适的口,做上蒙心,再找个行家师傅装上葫芦胆,也就是用铜丝弯成的小弹簧式的内胆,以为鸣虫叫出的声音带有金属声色,听起来更加悦耳。这项做工虽然看着简单,确也是一项要求严格的绝活儿,内胆效果的好坏全凭师傅的手法,做好了回音优美,自然是上好有佳。
这些看似小小的玩意儿,仔细研究起来,却都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至周末,必与老公一起走上一圈民俗市场,那猜核桃的、赌石头的、刻花的、做扇面的……直看得你是目不暇接且又乐此不疲,是的,偌大的民族文化就深藏在这小小的民俗里,只要你用心,就会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