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叉又叫知了猴,在我们老家就叫爬叉,到大城市里上了餐桌称做金蝉。爬叉算是金蝉的前身吧,它从土里钻出来隔一夜脱了壳才能蜕变成金蝉飞身上树奏乐。当然,运气不好的爬叉刚露头还没来及脱壳蜕变就被捉住下了油锅变成我们的美味佳肴。这,就是爬叉一生的宿命。
有打油诗为证:
地下修行三年多,
本想树上唱情歌。
奈何人间馋熊多,
出土被抓下油锅。
难忘童年里,天气入伏后的夏夜,农村老家那亮如白昼的月光,满天眨巴眨巴的星星,和两三个儿时要好的玩伴翻过低矮的土墙,穿过爷爷奶奶们住的老屋来到后面一片凉风习习的野树林子里,耳边听着树上的蝉鸣和地上蟋蟀吱吱唱歌,借着月色在一棵棵碗口粗的杨树、桐树、榆树上摸爬叉。
几个人在树林子里各自分头行动,一人围住一棵树从下往上仔细摸索着。突然,从树干上摸到了一个软乎乎在蠕动的小东西,哈哈,摸到了一个爬叉,赶紧一把捉下来丢进了随身带来的一个小桶里,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一会儿那边的两个小伙伴也惊呼着摸到了好几只,越逮越有劲。我们在树林子里转着圈的寻找爬叉,蹲着地上扣地上的爬叉洞,看到洞口的土在动,就扣开土把爬叉揪了出来......。
就这样我们一晚上摸完这个树林就去另外一家后院林子里找爬叉,通常换完两三个地方看夜色已晚才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各自回家。
那时出去一晚一般都可以逮回去几十只爬叉,小时候爬叉也多,经常晚上在树上随手一摸就能逮一个或者两三个。回到家,把爬叉倒在大盆里用盐水泡上夜里爬叉就不会蜕变成蝉了。等到第二天可以清洗干净然后下油锅炸着吃,老香了。
记得我还特地会拿两只爬叉出来另外放着用碗盖起来等第二天变成知了拿着玩。第二天一早,掀开碗就看见两个爬叉空壳和两只还有些发白的婵吱吱叫,看着很是可爱。
金蝉脱壳,说的就是它吧。
夜里成功逃生的爬叉们,会在第二天太阳照射下的树干上留下一个个空爬叉壳,真身已蜕变成知了飞往树顶自由鸣叫。
到现在,看到金蝉我还会想起童年时摸爬叉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