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同理心的说法,查了百度,说是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共情。对这个概念不是太理解
儿子和学生做了偏差行为时,先问自己:“他这么做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是什么呢?”学会换位思考,然后问清楚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有时候学生的一些原因可以理解,但是按照校纪班规对其行为必须有相应的处理,我觉得两者是不冲突的,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共情不共理。
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的目标是什么?有一种目标叫爸妈的目标,叫老师的目标,要明白孩子和学生的目标是什么,然后给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协助。
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具备的优势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发现被他们所忽略的优势和能力。集小进步为大成功。
坚持看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以前只看,发现过后留不下多少东西,现在看看书写写读后感,发现稍微好了一点,先在本上写读后感,再在简书上写,当第二次写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说更深的感受。
想起那句话:书读百遍其意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