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如同在想象中散步,写诗如同在画中穿梭,写随笔如同唠嗑,写散文如同在樱花下牵手相约一起浪漫。
散文介于随笔与诗之间,它比随笔富有情调,比诗富有表现力。我经常这样打比方,随笔是简装版的散文,诗则是散文的精装压缩版。只要在随笔的基础上进行包装,让它穿上个人情感的外衣或者佩戴显个性的装饰品,立马会变得高大上。
散文高贵典雅,不脱俗。每每动笔写作之前,我首选散文,因为不需要虚构,不必绞尽脑汁无中生有。也不必苦吟每一个字跳动着思维酝酿斟酌。只需我手写我心,任凭思绪在笔尖尽情地流淌,再流淌。
01
散文营造出的是美的意境。记得初中时学习过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春》,文中自然散发出的美让我回味无穷,虽时过境迁,对它的爱却永不褪色。读着这些清新的文字,犹如经过了冬的洗礼,享受无尽的春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你能说不被这优美的文字打动吗?这是有多么纯洁的内心,多么深厚的功底才能把平常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逼真。它可以与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相匹敌。也可以与崔护笔下的“桃花依旧笑春风”相媲美。
舒明月老师在一次微课中讲到,写作要有画面感,要擅长用比喻,这一点与朱自清笔下描写景物的方式不谋而合。又如朱自清的另一篇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月色的经典句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的比喻就像羊肉串,既多又有味道,形色味俱全,越嚼越香。我在练习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比喻,感觉效果杠杠的。
与散文牵手相约就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
02
散文讲究的是情真意切。一篇散文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核心必须真。也就是说,叙事要真切细腻,情感要自然流露,不可矫揉造作。议论要切合实际,切记空发炮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词如此,散文亦然。拿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通过这段叙事性描写,作者把父亲攀爬月台吃力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倾诉于笔下,把父亲手脚动作的细微处运用了特写镜头。看着父亲的背影,内心情感油然而生,作者流下眼泪,我也流泪了。文章往往是在细节处深度雕琢,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他把一个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爱的父亲通过描写行动将爱完美地表现出来。
叙事散文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本着自我的真性情即可。
与散文牵手相约是抒发真情实感的一次旅程。
03
散文带给读者一种共鸣的力量。好的散文,或优美或朴实,其魅力在于产生共鸣。比如当我们背井离乡在外漂泊时,一首歌或一个回忆都充斥着思念家乡的情怀。把这种情感写成文字 ,用文字传递内心,同样也引发了我们的思乡情结。正如韩少功访问法国时写下的一篇散文《我心归去》,其中有几句话: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看到这段文字你会热泪盈眶,你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地哼唱降央卓玛的《鸿雁》和范琳琳的《我的故乡并不美》。这是一位游子的一颗热爱故乡的颤抖心灵,“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但凡有经历的人都会被触碰到那根受伤的弦。
真情和美感合二为一才能奏响共鸣,无论写散文还是欣赏散文,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写作时用气均匀,气来自丹田,缓缓上升至喉间,再轻轻吐出,一气呵成。收工时完美到中间没有任何裂痕,浑然天成。欣赏就像品茶一般,首选要嗅其味,然后再品其质,入口后不可囫囵吞枣,要在舌尖迂回流转方能慢慢下咽流入心田,最后用心细细品尝方得其中乐趣。
与散文牵手相约在樱花树下一起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