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学生很有意思,她每次想给我送某本书的时候,都以为我有了,就没送,结果每次都发现原来我没有。之所以她会有这样的“我以为”,是因为她用自己知道的一些东西,包括她的知识、经验、逻辑等等,去衡量和猜测许多她不知道的东西,然后给自己造成了一种障碍。
同样,当你用过去的诸多习惯给自己造成的心理惯性,来衡量自己证得的智慧时,也可能会有所知障。有的学者很精通佛理,他的所知障也可能很深。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可能会执著于理论和知识反而远离了质朴、简单的真理。什么是所知障?所有“我以为怎么样,结果却怎么样”的事情,都是所知障在作祟。
比如说,好多人一看到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以为“空”是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因此把佛教看成一种虚无主义、一种消极的哲学。其实佛教并不是这样,空性也罢,大手印也罢,都不是这样。但是,不光学者,连好多修行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一点,一旦进入无念状态,就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道家中谈到的鬼仙、地仙、人仙、神仙、天仙等中间,有个鬼仙,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精灵之鬼,非纯阳之仙”。这是道家的说法,但用它来形容一些和尚,却是非常贴切的。因为,很多和尚如果像现在这样修下去的话,只会修成精灵之鬼,绝不可能修成纯阳之仙,就是说,他们绝不可能开悟,更谈不上解脱。因为他们修的是枯禅,是死禅。
所以,每个人都是这样。假如你用自己的“我以为”来面对这个世界,就很难真正地见到万事万物的真相。因为,很多你本以为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选自《给你一双慧眼》雪漠著